中国喷墨论坛-喷墨技术应用-数码影像-数码印刷-数码印花
标题: 向杨振宁老爷爷、科学家、首位华裔热被窝奖金获得者致敬!!!!!!!!!! [打印本页]
作者: 州州 时间: 2005-1-1 23:40
标题: 向杨振宁老爷爷、科学家、首位华裔热被窝奖金获得者致敬!!!!!!!!!!
< align=center>杨振宁简介</P>
<>杨振宁生于安徽合肥,读小学时,数学和语文成绩都很好。中学还没有毕业,就考入了西南联大,那是他才16岁。20岁那年大学毕业后,旋即进入西南联大的研究院。两年后,以优异成绩获得了硕士学位,并考上了公费留美生,于1945年赴美进芝加哥大学,1948年获博士学位。1949年,杨振宁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做博士后,开始同李政道合作进行粒子物理的研究工作。
杨振宁是理论物理学家,他对理论物理学的贡献范围很广,包括基本粒子、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等领域,其中在粒子物理学方面贡献最大。
在粒子物理学方面,他最杰出的贡献是1954年与密耳斯共同提出的杨--密耳斯场理论,开辟了非阿贝尔规范场的新研究领域,为包括电弱统一理论、量子色动力学理论、大统一理论、引力场的规范理论等现代规范场理论打下了坚实基础。
另一项杰出贡献是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深入研究了当时令人困惑的θ-τ之谜,即后来所谓的K 介子有两种不同的衰变方式,一种衰变成偶宇称态,一种衰变成奇宇称态;如果弱衰变过程宇称守恒,则他们必定是两种宇称状态不同的 K介子。但从质量和寿命来看,它们又应是同一种介子。
杨振宁和李政道通过分析认识到,很可能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他们仔细检查了过去的所有实验,确认这些实验并未证明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在此基础上他们进一步提出了几种检验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实验途径。次年, 这一理论预见得到吴健雄小组的实验证实,他们也因次获得了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在粒子物理学方面,杨振宁的贡献还有费密--杨模型,与李政道合作的二分量中微子理论,与李政道和R.奥赫梅合作的关于电荷共轭变换和时间反演变换不守恒的分析,与李政道合作的高能中微子实验分析和关于W 粒子的研究。与吴大峻合作的宇称不守恒分析,规范场的积分形式理论,与吴大峻合作的规范场与纤维丛的关系。与邹祖德合作的高能碰撞理论等等。
杨振宁谨记父亲杨武之的遗训:有生应记国恩隆。他在1971年夏,是美国科学家中率先访华的。他说:“作为一名中国血统的美国科学家,我有责任帮助这两个与我休戚相关的国家建立一座了解和友谊的桥梁。在中国科技发展的道途中,我应该贡献一些力量”。杨振宁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20多年来,他频繁穿梭往来于中美之间,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学术联系工作。</P>
作者: 州州 时间: 2005-1-1 23:48
82岁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与28岁女硕士生翁帆订婚的消息,一经披露即成为媒体关注焦点,各种评论一时铺天盖地。翁帆家人对此事是何态度?昨天记者专程赴潮州,对翁帆家人进行专访。
翁帆父亲翁云光接受采访时说:我们完全理解和支持女儿的选择,小帆愿意为照顾杨教授的晚年生活作出牺牲,这是一种美德,也是光荣。他希望媒体尊重翁帆的选择,不要给女儿和未来女婿造成压力。
他表示将与妻子到北京参加女儿的婚礼,并希望女儿与“杨教授”婚后回潮州娘家一趟。
<B> 坦然面对媒体
</B>
翁帆的“娘家”在潮州市新桥西路一个住宅区中。翁帆之父翁云光今年63岁,原是潮州中国旅行社负责人,已退休3年。
对于记者的来访,翁云光一点也不感到突然:“昨天开始看到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就知道会有记者找上门来。其实几个月前翁帆和我说起她和杨教授的事情,我就预料到这事情肯定会引起社会关注。”
翁云光一边接受采访,一边为记者泡起功夫茶。谈话自然围绕着杨振宁与翁帆的婚事展开,整个过程翁云光都称杨振宁为“杨教授”。
<B>支持女儿的选择
</B>
“对于小女和杨教授订婚的消息,女儿一个多月前就跟我和她母亲说了。虽然我们觉得有点意外,但不觉得突然和难以接受,我们是开明的父母。”翁云光说。
翁云光说,翁帆从读大学至今一直在外工作和生活,已具有一定的人生阅历和社会经验,也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相信她观察事物的眼光比父母还要深刻。对这一点,他对翁帆是完全信任的。“做父母的应该尊重儿女的正确选择。”翁云光说。
他说,翁帆近些年虽然回家不多,但每次回家都会在他们面前说起“杨教授”,她还给父母看与杨的合影。翁云光说,女儿介绍“杨教授”时说过,杨教授不仅在物理学方面有伟大的学术成就,而且十分博学,精通中国文学,十分爱好古诗词和音乐;杨教授有一颗强烈的爱国心,是一位知名的爱国人士;更为难得的是,他虽然年过八旬,但思维敏捷,富于年轻人的活力。翁云光说:“我们完全体会到,小帆对杨教授的感情绝非几天几个月的事情,而这种感情首先是萌发于对杨教授的为人、涵养、品德、学识的仰慕。翁帆的这次人生选择不违反法律、不违背社会伦理,情感是非常纯洁的,我们当然没有理由反对。”
翁云光在接受采访时说:“杨教授为科学,为人类,为世界,为国家作出那么大的贡献,自从原夫人杜致礼去世之后一直独身,需要有人照顾他的生活。”他认为,翁帆毫不顾虑年龄上的巨大差异而选择作为杨教授的伴侣,照顾他的晚年生活,协助他的工作,是一种美德,“就算作出一些牺牲也是光荣的”。
翁云光向记者透露,翁帆婚后将主要负责帮助杨教授整理他的大量学术资料,翁帆的英语水平也完全可以胜任杨教授的英语翻译。
<B> 翁帆是父母的骄傲
</B>
翁帆无疑是父亲心目中的骄傲。翁云光介绍说,翁帆有两个姐姐,三姐妹从小都十分文静淡雅,看书是她们最大的爱好,平时在家中总喜欢安安静静地聚在一起读书。父母从来不需要为孩子们的学习操心。这样的家庭氛围也养成了翁帆纯洁无瑕的性格。
据翁云光介绍,翁帆在汕头大学读书期间,学习刻苦,英语成绩总是拿全级第一,几乎年年都获得奖学金,所以父母几乎不用为她的大学生活花多少钱。1995年,第一届国际物理学家大会在汕头大学举办,正在读大一的翁帆负责杨振宁夫妇等人的接待工作。翁帆英文说得非常流利,而且漂亮活泼,给杨振宁夫妇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当时全家人都为此感到荣幸和自豪。
<B> 翁帆离婚因分居
</B>
翁云光透露,翁帆的户口至今仍在汕头。翁帆大学毕业后,先是到汕头一家企业工作,但一个多月后就离开那家公司,到深圳一家高尔夫俱乐部工作。她在深圳工作了3年,其间,与香港一个普通公司的职员在香港办理了结婚手续,但这段婚姻只持续了不到两年就宣告破裂。之所以离婚并没有其他原因,是因两地分居,翁帆没有办法到香港定居,男方又没有办法到深圳定居,最终双方无奈在香港办理了离婚。此后,翁帆选择报考研究生,并考进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翻译系硕士班。目前翁帆正潜心准备她的研究生毕业论文。
<B> 多数亲戚表示理解
</B>
从昨天开始,翁云光家中经常接到亲戚朋友们打来的电话。有的对这桩婚事表示“奇怪”,有的表示“难以理解”,更多的人表示理解和祝贺。
昨天,记者在翁家采访时听到翁家的一位亲戚和翁云光的一段对话:
亲戚:“在报纸上看到翁帆要和杨振宁结婚的消息,是怎么回事啊?”
翁云光:“奇怪吗?一点不奇怪,我们都支持她的决定,小帆愿意照顾杨教授的晚年生活,这是件好事、喜事啊!希望大家都能理解。”
亲戚:“理解理解,给你们贺喜啦!你家要请客啦,赶紧买几包‘中华’喜烟给大家抽哦……”
<B> 将赴京参加女儿婚礼
</B>
杨振宁和翁帆婚后是否会回潮州娘家一趟呢?
翁云光说,他相信“杨教授”和翁帆婚后一定会回潮州一趟,毕竟这是中国的传统,也是他和老伴的一个心愿。
据了解,杨振宁1995年到汕头参加第一届国际物理学
作者: 州州 时间: 2005-1-1 23:51
标题: 翁帆父亲表示支持女儿的选择
作者: 州州 时间: 2005-1-1 23:52
标题: 杨振宁与翁帆近日在汕头办理结婚登记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1 15:52:06编辑过]
作者: suifeng1981 时间: 2005-1-1 23:55
顶!!!关于杨振宁,我最先了解的是她是若贝尔奖获得者。搂主所讲的一些知识是我们所需要收集的,谢谢搂主了。
作者: 州州 时间: 2005-1-1 23:56
<>28日下午,天涯社区的娱乐八卦论坛一位网友发帖称,杨翁恋的主角翁帆在天涯社区注册过博客,并留下一些见证他们爱情的文章。</P>
<> 记者在天涯社区上找到了一位名叫“翁帆”的人的ID,注册日期是2004年8月13日,她共注册了三个博客。目前这些博客里的内容已被删光,记者通过其他渠道看到了“翁帆”博客里面的文章。但记者当时无法证实“翁帆”的真实身份。</P>
<> 翁帆”的博客名字叫“挥着翅膀的女孩”,里面记录了“翁帆”从2004年8月13日注册到10月22日的一段生活,有游记、诗歌、英文随笔,还有一些心情小记,与天涯上密友的交流等。</P>
<> 根据博客文章,“翁帆”9月1日曾写下一首英文诗寄给杨振宁,称“无悔我爱,惟余欣喜,有意逃出,心已陷入……触汝额发,气息拂手,无声胜有。”随后,她收到了杨修改过的诗,她回信给杨称是“It's your poem”(那是你的诗)。但“翁帆”把两首诗都保留了下来,称“从某个角度看也很有趣:两首诗描写的是同一个人的心境,即是我。作者分别是诗里面所说的I和you.”</P>
<> 网络记录显示,“翁帆”最后一次登录天涯社区是11月26日,但她的密友们继续在天涯社区活动,一位好友在“翁帆”受到网文攻击时,曾很激愤的帮“翁帆”说话。</P>
<P> 浏览过“翁帆”文章的网友普遍赞赏“翁帆”的才情。天涯网友“福田小卡”认为,通过他们这样互相赠诗改诗,看到了二人的爱情。更有网友称找到了祝福二人的理由,改变了原来的偏见。</P>
<P> 资深网友介绍,其实网上“翁帆”的英文情诗早在杨翁恋一出现就开始传播,并有好事者译成了汉语。最初这些文章都是贴在海外的论坛上,现在竟有人把已被删去的东西又找了出来。“就像时光机器一样,所以在网上发表文章一定要注意个人隐私,哪怕删了也不保险。”</P>
<P> 记者昨晚辗转采访到翁帆的密友陈女士,她表示翁帆已经知道博客上的内容被人翻出并公布到网上,不过她们很奇怪,翁帆在公布订婚消息前,就已经把博客上的内容删了,并且再也没有登录过,没想到还是被好事者找了出来。“网络真是太可怕了。”陈女士说。</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1 15:56:42编辑过]
作者: 州州 时间: 2005-1-1 23:58
标题: 杨大师夫妇开始海南的蜜月旅行(不顾海啸?)
作者: 州州 时间: 2005-1-2 00:00
标题: 非常照片,1995年杨教授和当时的MISS WONG!
作者: 州州 时间: 2005-1-2 00:02
标题: 杨振宁家乡致信恭贺新婚 邀其夫妇重返故里
<>国际在线28日消息:昨天上午,杨振宁博士的家乡水乡古镇三河,向杨振宁和翁帆发出贺信:衷心祝愿杨先生和翁女士幸福和谐,情谊绵长! 早在2001年10月24日,杨振宁先生重返少年时代曾生活过、阔别60多年的水乡古镇三河,当时写下“喜见家乡许多新建筑,祝愿三河明天更加美好”的题词。去年10月15日,适逢杨先生81岁寿诞,在给家乡人民的回信中,杨振宁先生深情地表示,希望有时间再回家乡古镇看一看。在昨天的贺信中,三河镇镇委、镇政府写到,三河人民真诚地邀请杨振宁夫妇重返故里,再次领略家乡的水乡风情,感受古镇人民的深情厚谊。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1 16:02:20编辑过]
作者: 州州 时间: 2005-1-2 00:03
标题: 1971年周恩来总理会见杨振宁
作者: 州州 时间: 2005-1-2 00:04
标题: 中国青年报:众议杨翁恋背后的文化交锋
<>无疑,82岁的杨振宁与28岁的翁帆这段“忘年之恋”,已经成为当下热度最高的公共话题,不同观点纷纷见诸报端。 对“翁杨恋”的意见,主流的大致可以分四种。</P>
<>第一种是震撼派,认为82岁科学家和28岁女硕士的忘年恋显示了超越世俗的勇气,洋溢着知性之美。</P>
<>第二种是道德派,认为老夫少妻的结合年龄悬殊,有违国人传统观念,对社会风气产生了不良影响。</P>
<>第三种是健康派从生活和生理角度进行分析,认为二者在生活和生理上的不同步会影响以后的协调。第四种是自由派,认为“翁杨恋”的结合是个人选择,应当尊重。 前两种意见,看似态度截然相反,实质上其出发点是一致的,内在都有传统道德观念在起作用。其实在我们周围,老夫少妻已非新鲜事,还因此衍生了“傍大款”的流行语,对此,大多数人的态度是不屑甚至厌恶。在内心深处,人们对知识的尊重程度往往高于对财富的尊重。古语说,书中自有黄金屋。虽不免有偏颇之处,却彰显了中华民族重教育、重人才的悠久传统。随着社会的转型,传统经济结构的调整造成了文化结构的急剧变化,中国的道德传统也在经受前所未有的冲击。在许多人心目中,杨振宁先生是知识和精英的象征,对杨先生更是寄予了道德上的高度期待。“翁杨恋”消息的突然曝光,对于持有类似心态的人们无疑是一种强烈的刺激,部分对于杨先生原本崇敬的人继续强化这种崇敬,甚至把这种崇敬升华成了某种光环;另一部分人则感到对杨先生全方位为人师表的厚望突然落空,不由得由敬生厌。 不难看出,持这两种意见的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苛求心态,一旦让杨先生走上了神坛,就不愿意轻易让他下来。当我们把科学领域之外的杨先生还原成一个普通人时,我们就不得不承认,杨先生不是圣人,他有着普通人的欲望,有着普通人的缺点。因此,从理性上讲,我倾向于赞同后两种意见。对普通人的婚姻而言,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毕竟是少数,日常婚姻中的确存在着生活上和生理上和谐的问题。杨振宁先生属于公众人物,人们对于“翁杨恋”说三道四也属正常。但是,道德上的关心并不能影响个人婚姻的自由,既然选择了,后面的路还是要翁杨二人携手前行,我们不妨多些尊重。 值得注意的是,“翁杨恋”引发的争论不仅仅围绕着事件本身,其深层次反映的恰恰是社会转型期传统道德观念和现代观念的交锋:当人们面对传统道德的约束力屡屡失效的时候,会不自觉地产生一种强烈的道德苛求心态和重建道德体系的期望。所以,如何借助于民众这种文化饥渴心态建立一个民众高度认同的文化和道德体系,才是真正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的焦点。旷野</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1 16:05:06编辑过]
作者: 州州 时间: 2005-1-2 00:06
标题: 翁帆十年前陪同杨振宁夫妇在潮州参观(图)
作者: 州州 时间: 2005-1-2 00:08
标题: 杨振宁称真正有才干的人在中国比美国机会多
<>他自己就是很好的例子:-)</P>
<>中新网博鳌十一月二十日电 (记者孙自法) 知名美籍华裔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认为,目前,真正有才干的人在中国,会比在美国的机会多。 </P>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二00四年学术年会二十日在海南博鳌开幕,已回到中国并在清华园定居的杨振宁应邀专程与会,他是下午在此间接受媒体集体采访、回答本社记者相关提问时作上述表示的这位已年逾八旬的老科学家称,自己一生有三分之二时间在美国生活和工作,三分之一时间在中国生活、工作。他说,从目前看来,真正有才干的人在中国比在美国机会要多,因为中国正处于一个高速成长和发展的时期,而美国作为发达国家,目前已进入到发展平稳时期。现在,海外留学和工作人员回国的热情越来越来高,无疑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针对他提出中国人由于受《易经》影响而阻碍创新思维方式的提法招致颇多争议的情况,杨振宁称,反对者可能没有完全理解自己的话,他原意是在肯定《易经》积极意义的基础上,指出其负面影响的。他认为,《易经》的积极意义要肯定,但其负面影响也不容回避,“我愿意继续与他们进行辩论”。</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1 16:09:40编辑过]
作者: 州州 时间: 2005-1-2 00:11
标题: 杨振宁质疑博导制度 赞中国本科教育世界一流
<> “这种制度使冲锋陷阵在科研第一线的人不能带研究生,是错误的。”11月20日下午在中国科协2004年学术年会特邀报告会上,谈起国内的博士生导师制度,世界著名理论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直言不讳。</P>
<> 按照会议议程,杨振宁并非大会报告人。但中国科协副主席、院士杨福家的一场报告,令他有些坐不住了,主动向大会主席要求发言。杨福家20日下午在《从2004年诺贝尔奖<!--NEWSZW_HZH_BEGIN-->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align=left border=0>
<TR>
<TD></TD></TR></TABLE><!--NEWSZW_HZH_END-->看一流大学》的报告中,针对近几年高校建设一流大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热点问题发表了看法,特别谈到诺贝尔奖百年历史是年轻人的创业史。</P>
<> 以杨福家的报告为由头,杨振宁称谈点感悟。</P>
<> “年轻时代是发展科技最好的年代,现代国内博士生导师这个制度不好。”话题一转,杨振宁直接抨击当今的博导制度。</P>
<> “为什么一个讲师就不能带研究生呢?讲师活跃在科研的第一线,这样在最前线冲锋陷阵的年轻人是带研究生最好的人,而像我这个年纪已不是最好的人,因为我所作的研究已不在最前线。”杨振宁再次明确地说,这一制度使冲锋陷阵的人不能带研究生,这是错误的。他还透露自己就此观点已和清华大学校长沟通过,他希望通过大会,能有更多的大学一起来讨论这个问题。</P>
<P> 建设一流大学的问题,最近在全国教育界广受关注。杨振宁说,大学承担着三大任务:本科生教育、研究和社会服务。如果仅仅讨论研究工作,中国所有大学都离世界一流大学有很大差距,而且这种差距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弥补的。但中国大学在另两个任务方面,很多大学处于世界一流的地位,像清华、北大、复旦、南大等,无论是与美国还是欧洲的大学相比,“中国的本科教育世界一流”。杨振宁还说,中国大学几十年来训练出来的本科生人才非常成功,对于社会贡献很大。“没有各个大学训练出的本科学生,就没有今天的新中国。”</P>
<P> 这位82岁老人话语中的坚定,激起了全场热烈的掌声。但杨振宁说:“不能自满,要更进一步。”</P>
<P> 曾被记者问及中美两国的差异,杨振宁认为:“今天的中国社会不管是什么场合,都有一个现象——全民都对中国前途非常关心,这与美国社会不一样,美国整体并没有对民族和国家如此关注。这是在座的每一个人值得骄傲的。”</P>
<P> 话音刚落,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因身为中国人骄傲,更被这位82岁老人的爱国热情所折服。(姚莉莉 翁朝健)</P>
作者: 州州 时间: 2005-1-2 00:13
标题: 自然科学研究所所长刘钝支持杨振宁部分观点
<> 针对陈方正“中医药有它自己的理论体系”这一观点,一向温文尔雅的杨振宁激烈地表示:“如果中医药以后还按照它自己的‘理论体系’走下去,那么它就不会有发展,没有前途!” 另外一个与会嘉宾、自然科学研究所所长刘钝以及董光璧在接受本刊采访时也都认为,按照现代科学的定义,中医药无论如何都不是科学。“中医药采用的不是那种建立在实验 和推理基础上的、培根以后建立起来的近代科学方法。因此,中医不是一种近代科学,而应该归结为传统科学,一种学术传统。”刘钝说。 而针对杨振宁认为《易经》没有推演法的观点,论坛中有听众也激烈地表示反对。“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进而演化成六十四卦,就逻辑来说,这本身就是一种推演法。”更有甚者,还有人认为,从“卦象”而知“吉凶”,这也是一种推演。 刘钝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拿《易经》算卦,那显然是文化中的一种糟粕,《易经》里面的预测方法跟科学的逻辑概念显然相差甚远。 刘钝认为,杨振宁的几个论点中,其中两个是颠扑不破的真理。“第一个是《易经》影响中国文化的思路,杨先生用它来解读近代科学在中国缺席的原因之一,确实是这样的。第三个是《易经》影响了中国人的审美观,我也觉得没有错。” 争论的焦点最后重回到李约瑟问题。刘钝说,李约瑟问题是没有惟一答案的,这个问题讨论了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了,在李约瑟之前,最早在17世纪,一些传教士就提出这个问题:为什么中国有先进的组织和文化,却在自然科学上这样落后?但至今依然没有明确的答案。 “历史问题跟数理问题不一样,历史问题只是提供讨论的一个平台。他有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上来解。最普通的解是中国是一个封建社会,没有资本主义的萌芽;然后还有中国的官僚体制、中国的文官制度、中国的传统儒家思想,甚至中国的语言。这些以前都讨论过。杨振宁从《易经》的角度来讨论,认为《易经》至少是阻碍中国科学发展的原因之一,这也可以说是对李约瑟问题的一个回应。”刘钝总结说。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1 16:13:14编辑过]
作者: 州州 时间: 2005-1-2 00:15
标题: 杨教授的其他照片。。。
作者: 州州 时间: 2005-1-2 00:17
<>NND这些狗仔队。</P>
<>祝福老人家新年新气象万事如意大丰收。</P>
<> </P>
作者: 州州 时间: 2005-1-2 00:17
我爱科学家。
作者: suifeng1981 时间: 2005-1-2 01:57
搂主真是厉害,连这些秘密小事都发掘的这么深刻~!!!希望继续下去啊!!!提供更多的。。。。。。嘿嘿,
作者: suifeng1981 时间: 2005-1-2 02:01
<>真是佩服搂主的观察力,连这些小事都能发掘出来!!!</P>
<>杨的一生是不平凡的一生,他的一些事我们不好做是非评论!!!希望都是合乎事理的!!!</P>
作者: 州州 时间: 2005-1-2 19:27
<>我来自潮州。</P>
作者: 四月天 时间: 2005-1-4 07:23
!!!!!!!!!!!!!!!!!!
作者: nancy 时间: 2005-1-5 17:14
<>今天,虽然了解了杨教授,但还是无法理解这庄年龄差距如此大的婚姻。</P>
作者: 州州 时间: 2006-1-12 06:25
[em01]
作者: 关心 时间: 2006-3-8 03:10
<>以下是另外一种观点转自搜狐)</P>
<>杨振宁自己对自己的评价:很幸运地在每一个选择的关头作了对自己人生最有利的选择。他这样一语蔽之,掩盖了其言下之意,没有像邓稼先、钱学森等人冒死回国,是自己的幸运,因为这样才不会在国内艰苦的环境中早早过世,为祖国付出毕生精力而无法享受国家的富强所提供的优越条件和上帝最后的礼物。 <BR><FONT color=#ffffff> 自:Club.ChinaRen.com</FONT><BR> 关于杨振宁为什么不回国,杨先生的回答是:在我之前的中国人赴海外求学,都是学成即回国。可是当我拿到博士学位之时,韩战爆发,美国不允许理工科博士回国,因此滞留在美国。而为什么加入美国国籍?杨振宁的回答是因为他所持的中华民国护照在出国旅游签证时非常不方便,所以加入美国国籍。 <BR><FONT color=#ffffff> 自:Club.ChinaRen.com</FONT><BR> 在这里,我想说出心里觉得很不舒服的几句话:很多当时出国留学的杰出学者,拿的都是博士学位,他们也知道美国不允许他们回来,可是,国家正遭遇苦难,八年抗战、三年内战之后中国人民并不能完完全全地站立在世界的东方,有一个国家作为世界的唯一霸主,不肯牌?谘侵薜氖屏Υ嬖冢??裕?卑谕寻斯????谕训酃?饕逄?闱致缘闹谢?褡逭?谢?嵋煌持谢?蹇椋??毡咀魑?桨芄?谘侵抟蜒傺僖幌⑽薹ㄊ迪衷谘侵薜氖盗χ坪庵?保?擅畈迨殖?收秸??酝荚谟胫泄??苯尤赖牡胤浇?⒁桓隹?芄???鼻V浦泄?肴毡荆?睬V屏酥泄?骋惶ㄍ宓牟椒ァ? <BR><FONT color=#ffffff> 自:Club.ChinaRen.com</FONT><BR>也许此时,作为掌握世界先进物理科学技术的顶尖科学家,留在世界上最强的国家是一种“幸运”有一整套科研环境让其攀登世界科学高峰,也有优越的环境,在杨振宁七八年后获得诺贝尔奖即可拿到普林斯顿50万美元的年薪,可是杨振宁有没有想到,为什么美国在六十年代给他媲美国际巨星的待遇?为什么有同时赴美留学的钱学森与美国抗争一年零六个月,历经美国的软禁折磨直到周恩来用朝鲜战争的十名美国战俘把他换回国?为什么同样博士学位的邓稼先不顾当时禁止理工科博士回国的禁令一定要回国为国家完成原子弹研究的事业?没有这些掌握国际先进科研技术的学者回来为国家打下国防科技、核工业的基础,中国现在有杨振宁得以享受的环境吗? <BR><FONT color=#ffffff> 自:Club.ChinaRen.com</FONT><BR> 杨振宁回避并忽略了之前同一批出国留学人员的贡献,大大炫耀吹嘘自己在美的成就,并鼓励下一代科研人员走这种“有利于自己人生的选择”。对于祖国的认同因为国家的护照出国旅游不方便就抛弃了,他还有什么资格在这里宣扬自己的成就,更细致入微的比较和自己合作过的科学家在自己的科研成果中的投入,影射李政道是那种作出30%的贡献,一定要说自己有70%功劳的那种人。 <BR><FONT color=#ffffff> 自:Club.ChinaRen.com</FONT><BR>为了抬高自己规范场的地位,把和自己合作的米尔斯教授说成是所在的俄亥俄大学五十年来所有科学上的论文、无论、生物、数学、化学、还是其它物理学成就,都没有米尔斯教授和自己发表的这篇论文重要。 <BR><FONT color=#ffffff> 自:Club.ChinaRen.com</FONT><BR>以此类推,从来没有培育过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清华大学,这一百多年来所有科研方面的成就,恐怕也没有杨振宁任何一篇小文章的贡献,所以,他选择80几岁后回国养老,让科研落后的中国见识一下国际级大师,也就怪不得顶着国人这么大的质疑,迎娶一位离婚在职研究生,因为以他所作出的贡献和人生抉择的成功判断,在任何时候都要作出有利于自己的选择,老年回国养老的杨振宁,不选择一位对自己追求不矣的年轻女人,还能作出什么体现其人生精明的判断和价值的呢? <BR>杨振宁这种回避重点的说法,在主持人挖掘71年回国听到邓稼先说原子弹是完全靠中国人自己研究做出来的成果时,杨振宁为什么落泪的原因,是否因为自己的祖国能作出这样自豪的成就,而作为搞这一行、物理研究的顶尖科学家,没有为国家尽一份力的遗憾?或是这项研究居然由自己的朋友、童年一起成长一起留学的邓稼先完成,而感到懊悔呢?杨振宁的回答是很多种感情参杂在一起,不是仅仅因为一种原因才止不住落泪。 <BR><FONT color=#ffffff> 自:Club.ChinaRen.com</FONT><BR>对于杨振宁这种和李政道争执了半个世纪的顶尖科学家,他怎么会不在意国家关键性的科研成就有没有自己的参与呢?可是作为因为旅游签证不方便就把自己的国籍放弃的一位所谓美籍华人,他来讲爱国,恐怕台独分子都要耻笑,试问台湾两千四百万同胞有多少人因为世界上只有二十个国家承诺中华民国,而与世界上很多国家出现签证麻烦而放弃自己的中华民国国籍?杨振宁现在还用这个理由出来讲,是不是提醒国外留学人员,当你的中国护照不好用,赶快换一本美国的吧,管他爱国不爱国“有利于自己”才是优先考量。 <BR><FONT color=#ffffff> 自:Club.ChinaRen.com</FONT><BR> 清华在中国的历史上,虽然没有培养出获得诺贝奖的国际性科研专家,可是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出了扎实而不受政治风气影响的奉献。无论在国家科学、工业、等各方面建
作者: 州州 时间: 2006-3-8 06:51
汗。。。
作者: 耗材使者 时间: 2006-3-9 17:26
顶
作者: 蚊子叮叮 时间: 2006-3-10 17:40
<>谢谢</P>
<>邓稼先如果和扬站在一起,杨会说什么?</P>
<>虽然过去了很久,我还觉得楼上的这段话更好,让我门了解了更多,</P>
<>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96%" border=0>
<TR>
<TD align=middle height=160>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96%" border=0>
<TR>
<TD class=z1>一个人要想在这样一个清浊混杂的社会里干干净净地走完自己的一生,很不容易,若还能奉献全身心于自己的事业,且能取得伟大的成果,则更难。<BR> <BR> 中国两弹元勋<B >邓稼先</B>就是干干净净地走完了自己一生的人,他因此受到人们的喜爱;他又是一个将整个身心奉献于自己的事业的人,因此赢得人们的崇敬;他更是一个成就丰功伟绩的人,因此使人们由衷地钦佩和敬仰。<BR><BR>扬振宁和<B >邓稼先</B>是同乡,初中同学,西南联大同学,一起坐船去美国留学。后来两人有着完全不通的价值取向,走上了完全不通的道路!扬振宁留在美国繁华世界,靠获得诺贝儿奖,出尽风头,晚年还不甘寂寞!<B >邓稼先</B>当年毅然回国,为中华民族的两弹一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可惜的是由于当年的科研试验条件有限,人身防护条件简陋,<B >邓稼先</B>由于核辐射过多,身患癌症,英年早逝,实为国家民族之大殇!但历史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从历史和国家角度来说,<B >邓稼先</B>必将千古流芳,永垂不朽!是他,永远的奠定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战略安全和民族地位!不管过多少年,所有炎黄子孙都将崇敬他!<BR><BR>镜头一:着学生装的杨振宁和<B >邓稼先</B>先后登上轮船来到美利坚留学。<BR><BR>镜头二:西装革履的<B >邓稼先</B>在威尔逊总统号轮船上(取得学位后的第九天)踏上归国的旅途。<BR><BR>镜头三:西装革履,拿到诺奖的志得意满的杨振宁因为买不到长岛的房子耿耿于怀(最后还是屈居在教授区买了房子)。<BR>)<BR>镜头四:茫茫戈壁滩上,穿着旧军大衣的<B >邓稼先</B>在风沙中勘测原子弹实验场(数年后罗布泊蘑菇云升起,整个世界震惊,纷纷猜测中国得到了苏或美专家的帮助,数十年后考可死报告再次坚称中国偷窃W88弹头技术云云)。<BR><BR>镜头五:杨振宁访问中国,问<B >邓稼先</B>有没有美国人参与了两弹研制(尚不知邓就是负责人),<B >邓稼先</B>只是说了句:你先上飞机吧。<BR><BR>镜头六:杨振宁在上海的饯行宴会上(特写:政要满座,山珍海味加茅台酒),突然收到<B >邓稼先</B>的纸条(内容大家都知道了),立刻离席到厕所泪流满面(第几次痛哭?)<BR><BR>镜头七:大量杨振宁与李政道交恶的新闻报道(特写:时间跨度达四十年)的镜头切换,其中数分钟杨振宁对台湾某传记作家细数当年某年某月某日某时自己如何将灵感告诉李政道云云。<BR><BR>镜头八:戈壁滩上,某次核弹点火后未爆炸,众人面面相嘘,<B >邓稼先</B>说了句“我是总指挥”,然后只身<B >走进</B>实验场双手捧出哑弹。<BR><BR>镜头九:几年后,北京301医院,<B >邓稼先</B>患癌症全身大出血逝世。又数年,两弹解密,中央始大张旗鼓宣传,<B >邓稼先</B>的名字被世人所知。<BR><BR>镜头十:杨振宁写悼文追念<B >邓稼先</B>,大家恍然:原来两人是校友。<BR><BR>镜头十一:应母校多次邀请,杨振宁毅然决定回清华园定居,在保留美籍前提下办理中国绿卡,入住装修一新的带电梯的两层别墅,开始教授本科物理。<BR><BR>镜头十三:杨振宁通过亲友向媒体透露要和28岁的翁MM订婚(让我的老灵魂得到。。。)在一次爆炸失败后,几个单位在推卸责任。为了找到真正的原因,必须有人到那颗原子弹被摔碎的地方去,找回一些重要的部件。<B >邓稼先</B>说:“谁也别去,我进去吧。你们去了也找不到,白受污染。我做的,我知道。”他一个人<B >走进</B>了那片地区,那片意味着死亡之地。他很快找到了核弹头,用手捧着,走了出来。最后证明是降落伞的问题。就是这一次,伏下了他死于射线之下的死因。<BR><BR><B >邓稼先</B>在去世前,嘴角出血与杨振宁合影,他是一种壮志已酬,得其所哉的欣慰。夫人许鹿希说,那时他已是全身大出血,擦也擦不干,止也止不住了。高强射线导致的不治之症。这是在他手捧核弹头走出放射区时,就心里明白的。<BR><B >邓稼先</B>有一次开会在西湖,他拉着同仁在“精忠报国”那四个古意盎然的字前照了一张相片。许鹿希说,邓不爱照相,但这张照片是他自己要照的。当初随<B >邓稼先</B>一起搞原子弹的科学家,有些中途而退了。因为“没有科研成果,不能家庭团聚,不许亲友通信。作为知识分子和普通人的生活、乐趣、权益,是必须牺牲掉的了。<BR><BR>杨振宁的不忠不孝不仁不义!<BR><BR>不忠:杨振宁先生在祖国最困难的时候毅然加入美国籍,父亲劝说也无效,不肯归国效力。拿到诺奖的志得意满的杨因为买不到长岛的房子耿耿于怀(最后还是屈居在教授区买了房子)<BR><BR>不孝:加入美国籍,为此事杨的父亲到死也没有原谅他,是为不孝。<BR><BR>不仁:在祖国富强时,又在与某名牌大学的互相吹捧炒作中,回国颐养天年,自从回国以来,东走走、西逛逛,忙着走穴炒作,不愿踏踏实实做工作.<BR><BR>不义:窃李政
作者: 好战友 时间: 2006-3-16 18:23
<><STRONG>敬礼!邓稼先等民族英雄!</STRONG></P>
<><STRONG>不做评论!杨振宁先生!</STRONG></P>
<><STRONG>科学没有国界。没有错!</STRONG></P>
<><STRONG>真正爱国的科学家,是世界上最优秀的科学家!</STRONG></P>
作者: 关注者 时间: 2006-8-1 19:31
偏执。
作者: 张学民 时间: 2006-8-1 22:53
不见得!虽然杨振宁值得崇敬,但邓稼先更是民族脊梁!
作者: 喷墨耗材 时间: 2006-8-2 00:36
不想发表过多评论!
不过这样的事情还是少之为好!
在自己最富有创造力的时候背离祖国;
当国家最需要的时候默不作声;
想起钱学森.邓家先..他算什么?
苟且偷生之辈而已;
年事已高的他,在美国现实中混不下去,
只好美其名日:荣归故里!
现在的杨某不知有没有搞学术研究?
是否在和美妾亲亲我我;
在对这场不对称婚姻的浪潮中;
前卫之士可以拍掌呼之.
但由此引起的跟风有谁预料;
本来就是炒作之笔.我们把它用来膜拜..可悲!
美国是好.美国是民主.美国能赚大钱.
但美国是现实的!
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吃老本的!
但中国不同,杨某看到了这点;
回国动动嘴..锦帛自然来!
他带来的是什么?是科学吗?是技术吗?是理念吗?
不要认为披上西方世界的外衣就可狐假虎威...
人不能无耻到这种地步呀(借用名人名句)!
欢迎光临 中国喷墨论坛-喷墨技术应用-数码影像-数码印刷-数码印花 (http://inknet.cn/bb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