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中国喷墨论坛-喷墨技术应用-数码影像-数码印刷-数码印花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6562|回复: 6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探讨)IP1880图解另一种废墨引出法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4

主题

95

帖子

23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2Rank: 2

积分
235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10-21 21:12: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9 |0 @7 }0 p" Y% U, c( x
     目前,对打印机的改造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废墨引出,另一个是连供。其实,废墨引出这样的事,不应该由用户来做,厂商完全可以在打印机后面设计一个抽屉装废墨,废墨满了,抽出抽屉将废墨倒掉,即方便又省事。只是厂商永远都是在追求最大的利润,要是这样设计了,打印机的寿命长了好几倍,顾客省了钱,厂商没钱进,这样的事它是不会做的,他们恨不得将打印机做成一次性的,一次用完,要用再掏钱。现在设计出的打印机都不是跟顾客在较劲吗?无不在想方设法增加用户改造的难度。8 ?; Q+ [7 o* @3 n. X
    闲话少说,大家还是集思广益,将改造进行到底。
' o- d1 |7 o  A" P, L    废墨引出一般作法是打开打印机,取出机身,在后面开个洞,引进导墨管与打印连接,再装回机身。这种方法好是好,只是现在的打印机设计的越来越紧凑,要想找到废墨引出口,有时几乎要将打印 完全拆散,这对不是经常动手的人来说很难,往往拆开容易装回难。0 t1 A$ h  ]+ O0 \4 G0 c8 J0 ~% `
    可不可不拆开打印机又就将废墨引出呢?我们知道打印机是由一个小泵通过一根或两根管子将废墨引到打印机底部的海绵上,既然是这样,要是知道废墨管子在打印机底部的具体位置,问题就变得简单了,只要在打印机底部开个洞找到引出废墨的管子,将其与导墨管连接引出打印机外不就行了吗。, Y0 Y5 P9 I/ X' U3 O  q
    本文就是在不取出机身对Canon PIXMA iP1800进行废墨引出的改造。(开始做时没有想到要写本文,也就没有准备照相机,做的中途才想起,用手机拍得照片,不是很清楚,不详之处请谅解)4 e  k; e0 \- S; \% y  F6 X6 I+ M
    这是一台新机器(图一),打开上盖,看不清废墨管子在打印机底部的具体位置,网上找不到这款打印机内部结构的介绍。

% T& U5 r% C& |% g5 A1 H: {2 G) c  u. u  j5 i. B) B/ ~8 l7 l
[ 本帖最后由 光光♂ 于 2007-10-22 22:30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该用户从未签到

4

主题

95

帖子

23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2Rank: 2

积分
235
2#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1 21:15:05 | 只看该作者

图解另一种废墨引出法

: U' Q, Z4 a+ A: |2 a% j& [: X3 h5 `
    只好拆开机身上盖(图二),开始也想拆出机身,但是一看比较复杂,要搞清楚结构还得花不少时间,从箭头处往下看,可以清楚看到试机时废墨喷在底板上,废墨的位置应该就是废墨管的位置。9 y0 u4 e$ B6 _) e9 m# t5 Z
* q3 ?) a2 P9 s% J7 s
[ 本帖最后由 光光♂ 于 2007-10-22 22:08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该用户从未签到

4

主题

95

帖子

23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2Rank: 2

积分
235
3#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1 21:16:31 | 只看该作者
1 c4 m6 U  T% `) |: X9 _
    翻转打印机(图三),在机身底座找到相应位置,用笔划出一个大约3cm x 3cm的正方形(图中红色部份)
% j5 C% ^4 r. {  ^& ~
; _# O& k9 G9 w8 k$ w7 p7 p[ 本帖最后由 光光♂ 于 2007-10-22 22:08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该用户从未签到

4

主题

95

帖子

23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2Rank: 2

积分
235
4#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1 21:24:14 | 只看该作者

3 L0 m  ^1 D( E- y  Z) G    用电烙铁沿所划线烫出开口,如图四所示,没有电烙铁可用烧红的铁片代替,在烫开口时注意电烙铁或铁片不要向里伸的太深,刚好烫开底板就行,以免烫伤里面的海绵或其它部件,有些机型烫开口后看到的是海绵而不是管子,这时要小心剪开海绵以露出管子。4 {5 j9 C7 q0 v8 p$ D) L5 ]% E
8 J  G; ^1 q2 }2 S
[ 本帖最后由 光光♂ 于 2007-10-22 22:09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该用户从未签到

4

主题

95

帖子

23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2Rank: 2

积分
235
5#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1 21:27:13 | 只看该作者

/ A8 _$ I* K, G6 A4 J" F! N    从开口处可以看到有二根管子都卡在一个卡子上(图五),这个卡子主要作用是固定管子的位置,保证管子在废墨泵中适当的长度,如果将管子脱离或拉出卡子都会改变废墨泵内管子的长度,那样会导致废墨泵不能工作,因此一定不要改变两根管子在卡子处的位置,也可先在卡子处对两根管子画上标记。然后一手按在卡子处不让管子移动,另一手小心扯出长的管子,让它露出端口。
" R( q2 o% X) U4 t1 V! Z; F5 W. I) j- C) W
[ 本帖最后由 光光♂ 于 2007-10-22 22:14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该用户从未签到

4

主题

95

帖子

23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2Rank: 2

积分
235
6#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1 21:28:50 | 只看该作者
这时,我们要找能插入废墨管的导墨管,本人使用的是医院用的鼻饲引流管,正好大小相宜,它一头有盖,可盖住出口(图六)。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该用户从未签到

4

主题

95

帖子

23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2Rank: 2

积分
235
7#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1 21:35:27 | 只看该作者
另一头顶端是封闭的,在离顶端不远处管壁上开有口,齐开口处将管子斜着剪掉封闭的端头,断面最好是一小斜面(图七)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该用户从未签到

4

主题

95

帖子

23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2Rank: 2

积分
235
8#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1 21:37:33 | 只看该作者
6 y- q0 g! V: y# U8 F! T+ F4 V
    准备好导墨管后,就要考虑从何处引出废墨,当然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利用底部这个开口,将导墨管插入后牵出,但这样需要将打印机底部垫高,那样不利于打印机的稳定。看来还是在侧面引出比较好,本人选择在打印机背面图八所示的位置开一小洞引出导墨管。
% t1 ~) D( w* p* h/ w* M7 x2 p
, O% R8 J" g* ?3 S[ 本帖最后由 光光♂ 于 2007-10-22 22:10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该用户从未签到

4

主题

95

帖子

23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2Rank: 2

积分
235
9#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1 21:43:58 | 只看该作者
可在导墨管端头抹点油,一手按在打印机出墨管处的卡子上,保证不让管子移动,另一手将导墨管插入出口,尽量插得深一些(图十一)。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该用户从未签到

4

主题

95

帖子

23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2Rank: 2

积分
235
10#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1 21:45:35 | 只看该作者
将接好后的导墨管理顺(图十二)。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国喷墨论坛 ( 沪ICP备05013984号

  

GMT+8, 2024-6-26 06:58 , Processed in 0.093753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