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仿印刷 新潮的收藏抑或是另一种商机?

来源: 发布日期:2013-08-13 46

8月1日,《隔山涵芳——居巢居廉绘画高仿精品展》在东莞展览馆一楼展厅隆重开展,一幅幅高仿古画虽然给现场参观者带来了感官精神的享受和净化,但不少观者在参观之余仍心生困惑:高仿书画具有多大的收藏价值?对一些名迹进行高仿印刷,其中又有什么利益?

 

吴冠中作品《交河故城》 1981年作

收藏背后的暴利局面
 
    收藏专家表示,虽然高仿书画是印刷品,但用真迹扫描制作的高仿书画,因为相似度极高,收藏价值也不低,大多一平方米超过千元,可以做临摹、观赏或装饰之用。东莞市收藏家协会副会长、敏求集雅画廊负责人黄锡龄认为,很多习画者和收藏者喜欢高仿印刷品,主要用于临摹和观赏,毕竟这种高仿书画,不仅尺寸一样,连印章、墨迹都很接近。而一些名家真迹价格太高,一般爱好书画者购买不起,这种高仿书画便成了他们的首选。
 
    2010年5月,名家吴冠中《交河故城》的高仿印刷作品,被人以15万元的高价购得,价格远远超过了普通画家的真迹。很多人第一次发现,高仿印刷作品也能卖到好价钱。该次交易的高仿印刷品,是通过尖端印刷技术对真迹进行一比一有限复制,然后由画家本人在这些限量品上签名,再进行高价销售。而随着吴老的去世,这些印刷品身价便节节攀高。
 
    据了解,现在的印刷商正在对一些名家的画作展开版权争夺战。谈好一件作品,并辅以高端的印刷技术,花费几千元便可以完成一张字画的高仿印刷,然后将签了名的画作转手出售就可卖数万元,几乎是十几倍的利润。一名出版商表示,他们对名家一般采取“盯人策略”,一张真迹的复制版权费是给画家两张高仿印刷品。

#p#副标题#e#

上世纪九十年代,印刷复制基本上以宣纸挂历上的画作或木板水印的画作来充当书画原件。这类印刷品因其科技含量并不高,靠肉眼或普通放大镜大多能分辨出来。再后来,人们在宣纸印刷的基础上,在书画的重要部分适当地添墨或全色,或者钤一些新印。一般的目鉴者,往往因其画作上墨色层次感较强,而忽略整件作品其实是由印刷品“改装”。
 
    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木版水印字画这种复制工艺也崭露头角。它集绘画、雕刻和印刷为一体,根据水墨渗透原理显示笔触墨韵,既可用以创作体现自身特点的艺术作品,也可逼真地复制各类中国字画。而珂罗版印刷也为不少做高仿印刷营生的商家所用,它属于最早的照像平版印刷之一,因多用厚玻璃作为版基,所以又叫“玻璃版印刷”。
 
    目前,国内的高仿印刷手段已经不限于传统的木板水印与珂罗版印刷。广东有深圳印刷行业的宣纸仿真国画;上海美术印刷厂开发了超视觉辨认高网线印刷;中国印刷公司也采用了电子分色仿真国画。而数码印刷的兴起更是加剧了高仿印刷的竞争。
 
    数码印刷采用数码技术,可以精确地将图像色彩再现到宣纸或丝绢上,充分利用材质的纹理质感,以精微的彩色喷墨技术进行古画复制。这样印制出来的书画,初看与创作的书画原件并无二致。这种情况,对于复制的古书画来说,还较易辨别,因为画面上缺少一种古韵;但对于近现代尤其是当代书画来说,则较难辨析。
 
    与此同时,爱普生的原装墨也能利用微喷技术,使仿真作品能在75至200年的时间里不褪色、变色,准确还原艺术作品原作的色彩、层次、细节、笔触等,耐久度好,是现今字画高仿保存年限最长的一种新技术。
 
    高仿书画的发展由来
 
    书画高仿品的雏形,来自于对照真迹临摹的作品。唐代以前印刷术没有出现的时候,学习书法绘画必须通过临摹真迹或真迹的摹本,这是学习写字或者绘画最基本的功夫,而这些临摹出来的作品一旦进入流通领域,就会被射利之徒充分利用,转变为高仿品。

用于流通的书画仿作开始于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蔚然成风。唐宋时期还存在一种名为“响拓”的作品,可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高仿品。现在流传的《兰亭序》以及其他两晋时期的书法名作,大部分都是唐宋时期采用这种手法仿作而成的。“响拓”能最大限度地接近原作,其方法是用洁净并且透明度好的纸或绢覆盖在原作上,细心勾出字的轮廓,然后再往轮廓间填墨。1500年后的今天,鉴定专家们仍需要依赖高精度的仪器对唐代的一些摹本进行研究,以辨真伪,足以说明当年“响拓”的手艺如何了得。
 
    北宋时,形成了历史上第一次作伪高潮,而元代稍稍衰落,明清时再度兴盛,并一直延续到民国。据传,1942年汪伪政府为希特勒过寿,打算送一幅清代画家郎世宁的《百骏图卷》作为贺礼,即由马晋画马、祁昆补山石,装裱成长卷献给希特勒。
 
    虽然几千元的高仿可以当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真迹卖,但也有不少业内人士感觉到了书画高仿印刷业暗含的巨大危险。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将高仿注入到了艺术品市场,以假乱真,趟起了浑水。笔者认为,为了防止高仿印刷品搅乱艺术市场,所有高仿印刷品都应当配备专有编码,以有效杜绝“充当真迹”兜售高仿印品的违法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