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产业繁荣的背后应冷静应对

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 发布日期:2014-12-23 183

 

据全球3D打印专业咨询机构分析预测,2014年全球3D打印市场规模达到50亿美元,随着我国各地产业园区如雨后春笋般涌出,中国3D打印专利申请量持续增加、市场规模迅速增大,大有后来居上之势。

笔者认为,国内市场繁荣的背后“虚火上升”的问题严重,应适当地“浇冰桶”降温。

从专利技术发展路线图看,3D打印产业在技术成熟度、材料多样性、生产适应性、应用普及性和力学性能优化等方面都仍需要一段时间进行提升,才能满足当前或下阶段工业发展水平的需要。也就是说,3D打印技术虽然具有加工周期短、成本低、省材料、无需模具等较明显的优势,但是它很难在短时间内替代传统制造技术,只能作为传统产业的补充和优化产业。

从关键技术角度看,我国企业目前基本没有掌握核心技术,操作软件和关键零部件只能依赖进口,材料的种类和性能受到较大限制,成形效率和质量还需进一步提高,工艺尺寸、加工精度和稳定性迫切需要加强。

从专利布局角度看,在全球3D打印的专利储备清单上,美国的3D系统公司、斯特拉西斯公司(Stratasys)、德国的EOS公司、日本松下公司的专利储备数目遥遥领先,并且在中国已经开始大规模的专利“圈地运动”。国内企业在基础专利数量、专利布局的深度和广度上与国外巨头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企业各自为战且低水平研发重复现象严重,如果不能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和重点专利技术攻关,不排除在国内3D打印产业成熟以后会遭遇国外对手专利壁垒阻击的风险。

从技术全球化推广的角度看,国际上存在3D打印产业的“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全球化”的倾向,我国相关的行业标准还亟待建立。我国相关企业应用专利技术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国家标准乃至国际标准的制定,争取引领行业发展方向。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只有进一步整合资源,适时组建3D打印产业专利联盟,加大关键技术研发力度,突破技术瓶颈,加强专利保护,迅速统一行业标准,才能有效地推动我国3D打印产业健康、规模化的发展,并为国内企业“走出去”扫清专利障碍、提供有效保障。

此外,在支持技术开发的同时,3D打印领域还应共建应用、服务、教育培训等系统化产业生态圈,要及时落实对软件开发、创意设计、商业模式创新等知识产权的多层次保护措施,并力图抓住3D打印产业蓬勃发展的契机,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