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最符合工业4.0的制造工艺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日期:2015-08-20 140

 

继移动互联网之后,人工智能浪潮已开始掀起。今年5、6月,国务院连续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和《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两个国家战略层面的文件,将我国智能产业推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在中国人工智能学会近日于上海召开的“2015第五届中国智能产业高峰论坛”上,多位院士、专家解读了人工智能、互联网和智能制造的趋势和技术。

中国工程院院士卢秉恒在分析“中国制造2025”时认为,支撑智能制造的三大技术是:机器人、智能装备以及3D打印。

这其中,我国高端机器人和数控机床都处在产业化的艰苦攻关期,而3D打印技术正处于产业发展的起步期和企业的跑马圈地期。

卢秉恒认为,3D打印最符合工业4.0的制造工艺。它给制造业带来颠覆性变革——产品开发周期与成本成倍下降,基本上是原来的1/3至1/5,使用材料利用率由5%提升至85%。GE公司做了一个非常创新的工作,用3D打印把20个零件合成了1个零件,提高燃油效率15%,发动机前进了一代。

他还认为,中国制造在基础研究方面要强调三个新的基础:传感器、软件、大数据。

如今,大数据已成为网络时代人类社会的重要资产,被称之为“新时代的石油”。而手机、电视机、汽车和聊天机器人等作为“传感器”,为互联网商提供源源不断的大数据资产。各行各业的大数据,规模从TB到PB到EB到ZB,以三个数据级的阶梯迅速发展。

此外,机器人也在人工智能领域扮演重要角色。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毅认为,当前应该更多研发的不是人型机器人,而是云机器人。在云计算数据中心,用成千上万台的CPU+GPU服务器架构,通过大数据样本做混合的大规模深度学习的并行训练,可确定几十亿个参数的人工神经,成为人工智能又一大亮点。

“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和大数据可有力支撑云机器人如何听说、如何看、如何想,而解决机器人如何动作的‘智能制造2025’迎来了我国机器人的春天。”

生物识别同样是人工智能的重要一环。《关于继续推进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一共有11项“重点行动”,最后一个就是“互联网+人工智能”,其中特别提到“生物特征识别”的研发和产业化,为产业智能化升级夯实基础。

百度的特点是连接人与信息,阿里巴巴是连接人与商品,腾讯是连接人与人。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谭铁牛认为, “互联网+”的本质就是“以人为本,连接一切。”既然是以人为本,一定要知道这个人是谁,所以“生物识别”将是智能化时代的一个关键技术。

谭铁牛认为,可穿戴设备蕴含生物识别巨大的发展空间。在未来,生物识别将以“云”服务的形式提供。用户本身成为一个采集设备,通过可穿戴设备等智能终端、智能汽车、智能家居等行业内的生物识别数据收集和互换,形成云端数据库从而实现精准垂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