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成本日趋走高对任何国家、任何产业都是个现实问题,而且伴随经济的发展,这也是个无法回避的趋势,所以这并不是中国独有的现象,相反,是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必须面对的问题。
在惨烈的竞争下,工厂不得不一再压缩成本,一开始是将厂房从新英格兰地区搬到美国内地,原来的熟练工人也逐渐被“更便宜”的拉丁美洲新移民所代替,走进工厂几乎看不到白人面孔。这些工人有两个特点:“星期一现象”——每个星期一迟到非常严重,周一的生产率只有平常的一半;“月工现象”——一部分工人月初领了工资就不来上班,直到将钱花完再来。劳动力的剧烈变化使工厂在生产上几乎失去了主控权。
迫于无奈,设备制造商发明了各种专用设备来替代人工,经过反反复复的折腾,现在在美国真正的制造业剩下的很少,劳工问题越来越尖锐:劳工的技术技能越来越退化;更便宜但劳动素质不高的新移民比例越来越大;员工跳槽的频率和比例越来越高;最低工资线越来越高;再加上出于工会强大的压力,在职职工是很难被辞退的,往往没有在劳动力问题上获得很好解决的企业只好走向破产。
现在的中国也处在这个节骨眼上,让熟练工再提高效率不太现实,唯一出路就是更新设备,用不吃饭的设备来代替人工,而这样又进一步造成工人技能不断退化,逼着老板们越发要走昂贵的技术改造之路。
广大的劳动人民是现代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础,毋庸置疑,国家和社会一定会向保护劳动力的方向发展,劳动力成本上涨也一定会超过工业产品价值的增长速度。这种发展的结果就是:产业被迫不断升级,那些不能用机械代替的产业将逐渐消亡,不能用机械代替的工序将逐渐被代替,技能不能与时俱进的劳动力只能去依靠社会救济,而跟不上这种发展趋势的企业就会被淘汰。
这个“新陈代谢”的过程在中国一定远远短于欧美,因为我们的工业化不是随着技术进步逐渐发展起来的,而是在引进、复制已经有的先进技术,我们的发展在跳跃,甚至迎头赶上,不需要再走一遍发明—实践完善—再发展的过程。
机械化、自动化时代已经到来。近几年来,国内的印刷企业一直在分化,国外接活的途径越来越透明,国内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设计的复杂性越来越同国际接轨,即使有充足的低价劳工,低端印刷企业仍旧难以生存,再熟练的技工也无法同先进设备竞争。
我们看到今天的中国印刷业界,尽管大家干得都很苦,但苦的不同。日子好过的有很多企业,日子难过的也有很多企业,好的一定是技术设备先进的企业,而那些最“勤俭”做生意的厂常常很难过。#p#副标题#e#
我国印刷行业里,印前设备和印刷机的自动化其实已经发展到很高的程度,而印后却一直落在后面,拿折页工序来说,直到今天,机械刀的混合折页机在国内还有相当大的市场存量,几十万家印刷企业中,很难找到一台全自动折页机,半自动的也屈指可数。这种状态不但使得印后环节的效率跟不上,更重要的是印前,印刷和印后无法形成一个整体来发挥效益。
印刷行业是规模产业,大部分市场被大型和超大型的印刷企业所瓜分,中小型企业凭借灵活和特色也会占有一席之地,但谈到发展,就禁不得风吹草动。
除了印刷设备的自动化程度会越来越高以外,将来还有一个新的职业会大大发展,就是印刷流程专家,当大家都使用差不多同等先进的设备时,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效率在于对于流程的设计和控制,这些专家既懂得印刷流程,又懂得设备及其附属的软件,可以对企业现有的资源(设备/人员/材料/资金)进行合理配置,设计流程来提高企业的效率,将目前在其他行业中使用的工具使用在印刷行业中,如6sigma,ISO系统、精益生产、各种5S、高速更新流程、全面生产率维护计划、快速改善项目法等,这些以及其他一些现代企业广泛使用的管理工具,在印刷行业还不普遍,没有得到广泛认同。
未来,印刷行业的自动化、电子化、系统化、软体管理集成会大大发展,而对于熟练工的要求会逐步降低。今后,劳动力的优化配置不是劳动力的多少决定企业的发展速度,企业将更依赖于技术和管理,高端企业同低端企业的盈利能力差距会越来越大。当然,我们需要清楚的是:自动化设备不是简单地取代人工,而是对于加工的升级换代,自动化的设备省人工、无故障、高效率是一个方面,更主要的是自动化设备能够完成机械化和人工做不到的精度和复杂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