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消费影像行业巨头柯达公司在沪召开经销商大会,各种各样影像输出设备让人眼花缭乱,但它们无一例外都已脱去“银盐”时代的外衣,变得小巧、精致,反应敏捷而又易于操控——这就是数码时代留给新柯达的最直观烙印。从2005年以来,经历了这场颠覆性的数码风暴后,目前柯达数码业务占比已经上升到75%。
传统冲洗业务跌无可跌
在传统影像业务领域,柯达在中国市场曾取得过辉煌,尤其是“98协议”的达成,使得柯达大举进入中国市场。根据该协议,除乐凯之外的国内6家感光企业的命运被改变:厦门福达、汕头公元、无锡阿尔梅与柯达合资,同时与上海感光、天津感光和辽源胶片建立合作关系。柯达向中方支付资产转让和经济补偿费3.75亿美元,作为回报,在98协议签定后的3年之内,中国相关部门不允许其他外资进入中国的感光材料行业。通过该保护协议,柯达成功将老对手富士关在中国大门之外整整3年。
然而,数码化浪潮袭来。2001年开始,柯达的传统胶片业务迅速萎缩,中国这个无比庞大的传统胶片市场也没能扭转柯达的颓势。“柯达的运气有些不好”,柯达大中华区总裁李强如此表示。李强正是在1998年加入柯达集团,十几年时间历任柯达在中国以及亚太区生产、运营以及财务等多个重要岗位,“‘98协议’后很快就遇到了亚洲经济危机,几年后市场好转,而3年保护期也过去了”。
2005年后,柯达集团加速向数码领域转型。“目前以银盐为特征的传统影像业务占比只有25%,集团数码业务已经占据了绝度优势,传统业务就是再下降,也跌无可跌;而传统洗相的银盐业务集中在专业化市场,也将长期存在下去”李强表示。
通过收购加快转型数码
柯达早在1976年就开发出了数字相机技术,并将数字影像技术用于航天领域,但到2002年柯达的产品数字化率也只有25%左右,而竞争对手富士已达到60%。2003年,柯达公司当时的全球CEO邓凯达首次公开承认公司在数码决策上的失误,并自上而下展开“全力进军数码领域”的转型运动。此后,更换高管以及大规模并购接拥而至。
不过,一开始,柯达向数码领域的转型并不果断。2004年4月28日,中国市场第9000家“柯达影像便利网络店”在湖南韶山开业。邓凯达当时亲临现场,并表示“目前传统影像业在中国的二类城市和广大的农村仍有很大市场,柯达传统影像在中国的战略就是瞄准那还没有相机的80%家庭。”可是没过两年,市场上最便宜的主流数码相机就跌破1000元,数码浪潮来袭的速度超出预想。
2005年以来,柯达加快转型,尤其是通过一系列收购,在数码印刷以及商业影像领域加大布局。预计2012年这两大商业业务将占到集团收入的70%,而在2003年,柯达商业业务占比只有20%。柯达公司亚太区消费影像业务部副总裁ANDYCOOPER表示,“除了新型的数码打印实体店以外,未来柯达还将在移动平台、社交网站等领域拓展影像业务,例如中国的开心网”。
[记者手记]
柯达转型不忘“留住精彩每一刻”
晨报记者 刘畅
纸还是“JPG”?
事实上,这是摆在柯达面前一个有哲学意味的话题。说得学究气一点,就是“影像的存在方式”。
在今天,符合商业逻辑和消费习惯的方式是:JPG,即让影像停留在数码空间。通俗地说,存进你的电脑、硬盘,U盘,或者是一个智能手机。
问题是,这未必符合多年来“银盐巨人”柯达的口味,尽管它一直转型。一个案例是,在沪召开经销商大会上,你依然能看到各种各样影像输出设备。这些设备的本质是,希望将一张动人的影像复活在一张明信片、一本照相册,甚至一个马克杯上。
这让人想起了柯达那个早年的广告:那个挤了一脸牙膏的小孩,仿佛所有的美好除了存在于记忆里,就留存在一张照片上。它便于携带、可以触摸,甚至还留有时间的气味。或许,骨子里的柯达还是忘不了过往,正如那句经典的广告语“留住精彩每一刻”。
本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