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今年7月公布的2010年~2012年上海市印刷工业产值分别是585亿元、689亿元、773亿元,相应的增长率为17.7%、12.2%;与此相对应的上海市这三年的数字印刷产值分别为5.95亿元、6.19亿元、6.27亿元,其增长率分别为3.85%、1.29%;数字印刷在印刷总量中的占比,也从2010年的1.02%依次降至0.89%、0.81%,撇除印刷产值中是否包含着其他经营的因素,无论是绝对数还是增长速度,数字印刷与印刷总体都完全不在一个水平线上。
在今年5月由印刷工业杂志社主办的第二届数字印刷先锋汇上,来自北京的企业家指出:“近两年数字印刷发展进入瓶颈期,没有更大的突破,主要源自企业对成本和速度的要求,一旦在成本和速度上能够替代胶印,数字印刷将会有一个爆发式增长,但目前我还没有看到这个前景。”
数年前业内不是还一致看好数字印刷的发展吗?为什么统计数据与我们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真实的答案是:数字印刷只不过是伴随着最新科技成果——数字技术的发展应运而生的一种新兴印刷工艺,它同样需要走融合发展的道路,同样需要经营者摒弃等客上门、加工生产这种以产品为中心的传统观念,变为运用新技术、新手段、主动挖掘客户潜在需求的以客户为中心的新观念。如果没有上述顺应时代潮流的本质变化,只是采用不同的印刷手段还是在守株待兔,那么,数字印刷最终也难免落入传统印刷大打价格战的窠臼。甚至有人极言,在书刊印刷领域,面对电子传媒的发展,不走融合发展之路,区别仅在于先死与后死。
数字印刷只是一种新兴印刷工艺
阅读最近出刊的印刷类专业杂志,依然可以看见这样的文字:“数码印刷领航印刷业未来变革”,“预计到2018年,将占到全球印刷市场份额的50%”,“北美数字印刷产值从2008年开始超过传统印刷产值”。有些企业也就是在这样的鼓噪声中按照明显带有误导的数据调整自己的产业结构,其后果可想而知。
数字印刷有可能达到市场印刷总量的一半吗?答案肯定是:否!试想,书刊印刷因为电子阅读终端的出现走下坡路后,包装印刷在印刷总量中的占比越来越大,到2018年包装印刷有一半会由数字印刷来完成?这显然不可能。究其原因,国外所说的比重大都仅指在商业印刷中数字印刷所占份额,现在将其推而广之,显然有点过分抬举了数字印刷。至今为止,数字印刷因为其承印幅面与速度的因素,还刚刚进入包装打样阶段,如果期望增加自己的市场份额,那必须解决上述问题,并且进一步蚕食包装的市场份额,让产品在性价比与质量上具备与胶印的竞争优势。
在第三届国际印刷工业发展论坛上,德国与美国两位商界领导的发言给我们以启示。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印刷和造纸设备及用品制造商协会总裁凯·本特梅尔告诉我们:德国作为排在美国、日本、中国之后的全球第四大印刷市场(美国将德国排在印度之后列第五),按照产值计算,该国包装印刷的市场份额是40%,商业印刷的市场份额是19%。采用胶版印刷的比重是42%,采用数字印刷的比重是12%。此外,强调环保的德国采用柔版印刷的比重高达21%,但即便如此,被视为污染相对严重的凹版印刷其份额也占到13%。试想,再过五年,数字印刷能占到一半?
全美印刷、出版及纸品加工技术供应商协会总裁拉尔夫·佩尼在演讲中对比了中美两国各类印刷的占比,包装印刷美国占到市场总量的46%、中国占48%;中美两国的一般商业印刷占比同为13%;出版印刷美国占14%,中国占18%。(见图3)换句话说,除了数据上略有高低,两国在大的板块几乎一致。依此数据,美国“数字印刷产值从2008年开始超过传统印刷产值”似乎没有根据。
人们总是对新生事物充满期望,这可以理解,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喧嚣、浮躁后,应该冷静下来对数字印刷有一个正确的评价与认识。实际上,数字印刷是一种生产工艺,与已有数百上千年历史的凸、凹、平、网工艺不同,数字印刷以按需、可变、适合远程传输为客户带来便捷见长,它是以己之长在蚕食其他生产工艺的短板,与此同时也在通过自己的技术进步逐渐地克服自身的短板,数字印刷绝不可能取代其他印刷,因为所有上述生产工艺都有着各自的特长,至于数字印刷是否能够不断扩张自己的领地,关键在于如何做到扬长避短。
受人尊重的班尼·兰达在推出纳米数码印刷机后,他认为该设备所选取的市场介于现有的数字印刷与传统印刷之间,并没有说要涵盖全部,这是十分理智的。他在2013中国印刷高峰论坛上演讲时所发布的图表(见图4)就可以反映这种理念。值得注意的是被我们广泛引用的他说的一句经典:“一切能够数字化的都将被数字化,印刷也不例外。”所谓数字化是指应用数字技术,数字化绝不就是数字印刷,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不可以混淆。
事实上,在推动柔性印刷发展上我们也得注意,国外偏重的是同污染相对严重的凹版印刷竞争,而不是刻意让柔印同具备价廉物美优势的胶版印刷较劲,胶版印刷同样可以做到绿色环保。
弄清了以上概念,冷静分析我国数字印刷发展的现状,应该可以平静地接受。当然,从事数字印刷的企业转变观念,努力为客户提供更为到位的服务,以此不断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同样是值得推崇和提倡的。
#p#副标题#e#
数字印刷的多种融合发展道路
尽管数字印刷属于数字技术发展以后才产生的新兴印刷工艺,有着其他印刷工艺所不具备的某些优势,但是处于信息时代,它同样必须适应时代要求,并不能凭借印刷工艺的“新”就自以为可以攻城略地,数字印刷同样需要打破传统边界,走与其他新兴技术融合发展的道路。
与互联网融合
互联网的出现使得信息传播与商业运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以致比尔·盖茨发出了“未来世界经济发展,要么电子商务,要么无商可务”的惊叹。以前是实体店领先,现在是网上商店挤压着实体店。
以前印刷厂需要业务员满世界跑着找业务,现在只要管理到位,几乎所有的事都可以在网上搞定:只要连线,可以完成对设备的远程诊断;只要电脑匹配,可以完成远程签样;只要授权,委印方可以通过网络对在厂生产的业务进程了如指掌;只要按PDF文件格式传送,可以根据客户的要求异地就近实现按需印刷。所以,数字印刷必须与网络融合,而且应该把网络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台湾艺术大学校长谢颙丞教授说:“数码印刷企业应搭配网络媒体进行改革,以创新来创造新的市场需求,以差异化来获取高额的利润,配合跨领域的策略联盟合作,打造属于数码印刷企业的赢利模式,即:创新=创造需求+创造差异+策略联盟。”
与云计算融合
太多的企业已经感受到云计算的力量,积极尝试与云计算融合。仅以印刷圈为例:天津长荣与台湾健豪合作发展云计算;上海四维广告印务有限公司在推广云计算;凤凰新华印务与方正电子合作打造“凤凰印”云服务平台,意在实现“出版零距离、印刷零差异、发行零库存、版权零担忧”。云计算能够带给数字印刷的发展空间非常值得我们关注与重视。
与广告业融合
印刷与广告距离很近,融合也较多较易,特别是数字印刷能把设计样稿变成一目了然的产品,在客户认可后即可有序组织生产。这几年,从广告界进入数字印刷领域的企业实在不在少数。
与文化艺术产品的设计开发融合
数字印刷企业大都具有设计能力,能为消费者提供更多便利的企业具备一种竞争能力,有快印公司在制作商务邀请卡时,同步为应邀的嘉宾设计出最佳出行路线印制在邀请卡的背面,这当然会赢得客户的赞誉;上海印刷集团下属的上海商务数码图像技术有限公司利用数字技术为渐趋褪色的新疆龟兹洞窟做扫描、复制,让数字印刷为保护历史文物服务;北京的圣彩虹印务与故宫联手以“天府永藏”为品牌推动数字印刷为传承华夏文明服务。所有这一切都是数字印刷与文化艺术融合发展的典范。
与图书或者其他产品销售融合
河北快印博世数码印刷有限公司把快印店与花店结合,女经理胡文娟期待“利用花店去提升自身的生产环境和品牌实力”,在婚庆市场上做出自己的企业特色。她还认为,快印服务一定要走向专业化、品牌化、特色化,做出既符合市场需要又具有自身特色的产品,差异化越大,生命力也就越强。
数字印刷可以融合的范畴还有很多,这一切将由市场来决定。这也考验着经营者的能力,开创者总能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跟进者则只能得到别人留下的残羹剩饭。
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说过这样一段精彩的话:“很多行业的创新都是外行进来才引发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新入行者没有原先的旧框框,他们能够不受束缚地按照市场要求行事。最近备受市场热议的“余额宝”就是由并非金融业的阿里公司推出,“打破了传统金融游戏规则”,是互联网金融挑战传统金融模式的典型案例,而且,对这样的新生事物,从银监会专家到社会舆论普遍给予宽容。触动经济命脉的金融业尚且如此,那承担着传承文明、传播信息、为产品增光添彩责任的印刷行业更可以放开手脚围绕社会文明建设的目标大显身手。
所有这一切说明,数字印刷走融合发展之路已经不光是理念,在实际生活中出现了不少成功先例,值得行业同仁学习,并且在此基础上争取有进一步的突破与发展。
一言以蔽之,近几年数字印刷的市场发展状况提醒我们,即便是属于新兴的、发展中的数字印刷行业也要走融合发展的道路,努力为客户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能够通过自身工作帮助客户打开市场的企业自然受到市场欢迎,有可能荡漾在蓝海里;反之,就只能在低价位的竞争中苦苦求生,经受红海的滔天风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