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喷墨网-喷墨社区

量体裁衣选好数字印刷设备

来源:必胜印刷网 发布日期:2015-04-21 444

 

数字印刷得到了迅速发展,市场上出现了各种型号、功能各异的数字印刷设备。那么,面对林林总总的数字印刷设备,传统印刷企业该如何抉择?

针对不同业务领域选择

1.影像印刷

影像印刷对数字印刷设备的印刷质量要求较高,所以选用的数字印刷设备应可以印刷出更丰富的颜色,目前来说静电成像型数字印刷设备比较容易达到这一要求。

2.商业印刷

在选择数字印刷设备时,须考虑纸张的适应性、印刷的时效性和印后接口是否丰富。在印量较少时,可选择静电成像型数字印刷设备;如果印量较大,彩色卷筒纸喷墨数字印刷设备是较好的选择。

3.直邮商函印刷

喷墨数字印刷设备更易降低直邮商函印刷成本,所以目前,其是直邮商函印刷最合适的选择。但有些企业用传统印刷设备印刷正文,用数字印刷设备印可变数据;也有些企业采用将传统印刷与数字印刷设备相结合的新印刷方式印刷,即将高速喷墨头安装在传统印刷设备上。

4.按需出版印刷

按需出版印刷对设备的产能、稳定性等要求较高,因此企业应主要选择静电成像型数字印刷设备,在印刷1000~5000份的印品时,这类设备相对于其他设备具有很大优势,印刷质量会保持在一个稳定的状态;但在单色按需出版印刷甚至报业印刷领域,喷墨数字印刷设备是不二选择,尤其印量较大时,其优势更突出。

选择设备时应考虑的具体问题

1.综合考虑设备性能参数

在印刷速度方面,数字印刷设备的印刷速度与多种因素有关,如油墨的覆盖率、纸张尺寸、承印材料的厚薄、单面印刷还是双面印刷、色数等。大多数数字印刷设备供应商在提到印刷速度时是以幅面为8.5英寸×11英寸、单面印刷为条件的,当进行双面印刷时,速度会比标称的有所降低。当进行五色或六色印刷时,速度也会比四色印刷要慢些。此外,承印材料的厚薄也会影响实际印刷速度。有的数字印刷设备不论印刷哪一种材料,速度都保持不变,但更多的数字印刷设备在印刷较厚的承印材料时速度会下降,在印刷亚麻布或合成纸时,印刷速度也会变慢。

在分辨率方面,传统印刷企业在购买数字印刷设备时,应注意其实际输出效果。此外,即使数字印刷设备的分辨率相同,也不一定能印刷出相同质量的印品,因为网点的尺寸也会有区别。网点尺寸小、分辨率略低的数字印刷设备印刷出的图像质量可能会超过分辨率较高、但网点尺寸较大的数字印刷设备。

在给纸方式方面,传统印刷企业应根据印品印量的多少来选择数字印刷设备。如果印量较大,可以选择连续纸型;如果短版活件很多,可以选择单张纸型。此外,若传统印刷企业的活件用纸比较固定,可以选择单张纸数字印刷设备;若活件印量相对较多且使用的纸张比较单一,则可考虑选择连续纸型数字印刷设备。

在色数方面,印刷企业应根据自己客户的类型进行选择。对于服务于高端市场的印刷企业,色数可能显得比较重要,可选择多色数字印刷设备,但对于一般的商业印刷企业,四色数字印刷设备则够用。

在印刷幅面方面,数字印刷设备的印刷幅面和所能承接的业务密切相关。如果欲选购的数字印刷设备要印刷多种不同规格的产品,印刷企业一定要仔细考察各种数字印刷设备的印刷幅面。但印刷企业应注意,印刷幅面大,意味着服务成本也相对较高。
在色彩一致性方面,如今的数字印刷设备基本上都能保证色彩的一致性。但由于零件的使用年限及使用环境都对印刷图像质量有影响,有的数字印刷设备供应商还向客户提供其他手段以保持色彩的一致性。
除考虑上述性能外,还应考虑其是否具备自动校正功能,数字印刷设备是否实用、稳定等。

2.对承印物有较好的兼容性

数字印刷设备是专业级的精细输出设备,对承印物的要求尤为严格,承印材料的厚薄等性能会影响印刷企业对数字印刷机的使用。若印刷企业服务的是特定的市场,承印材料可能会比较固定,变化不是很大,但对于商业印刷而言,承印材料的适用范围是否广泛就显得非常重要。

所以,印刷企业在选购数字印刷设备时,应考虑其对承印物的适性,若数字印刷设备对所用承印物不兼容,不仅会严重影响印刷质量,而且会对设备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坏,后期维修成本也会提高。若客户需要印制某些特殊的承印材料,印刷企业还应将其在欲购买的数字印刷设备上进行试印。

3.与传统印刷流程无缝衔接

印刷企业在选购数字印刷设备时,还应考虑数字印刷设备是否可与自身传统印刷流程顺畅融合。与传统印刷设备不同,数字印刷设备的印刷质量及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搭载的印刷流程软件的功能。相同的数字印刷设备硬件,搭载不同的印刷流程软件,印刷质量和产能往往会有很大差别。如果印刷企业已有一套完好的印刷流程软件,应选择与原有印刷流程可实现无缝衔接的数字印刷设备。同时,印刷企业也应考虑欲购买的数字印刷设备是否支持ICC色彩管理、PDF/X4、可变数据印刷、印刷机能处理的如PDF、PPML、AFP等页面描述语言。

此外,印刷企业还应与数字印刷设备供应商积极沟通,充分了解引进设备后的综合成本、设备的操作便利性以及售后服务是否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