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再生时代David Gibbons。
上个世纪90年代,David Gibbons在澳大利亚悉尼从事再生打印耗材业务,拥有丰富的行业经验。他认为打印机原装厂商使用芯片这一行为对通用耗材行业造成了很大威胁。本文中,他主要探讨了芯片、编码、耗材和打印机之间的关系。
“一串小小的编码竟是开启耗材和打印机之间通讯的钥匙。”在不曾了解序列号这个概念前,我从未想过一串编码竟可以左右通用耗材行业的发展。
自通用耗材进入桌面打印时代以来,终端用户对通用硒鼓/墨盒怨声载道——他们发现自己购买的产品无法正常使用。消费者纷纷指责经销商;而经销商又将矛头指向再制造商,认为他们生产的产品有质量问题;再制造商们又将责任归咎到上游的零部件供应商。
耗材序列号的演变
上世纪90年代末,打印机原装厂商在耗材中植入智能芯片,给通用耗材行业发展竖起一堵高墙。这些芯片使得不含芯片的通用耗材以及重复利用旧芯片的再生耗材无法被打印机识别,因此被称为“杀手芯片(killer chips)”。
上个世纪90年代,我在澳大利亚悉尼从事再生打印耗材业务,我的公司是澳大利亚再生耗材协会的执行单位。耗材芯片给通用耗材行业带来的威胁历历在目。再生耗材制造商认为,原装厂商的“杀手芯片”挟持了消费者的选择权,迫使消费者只能使用原装耗材。但原装厂商对这个观点充耳不闻、置之不理。
本文作者:再生时代David Gibbons
当时的原装厂商们声称芯片的出现是为了给消费者提供更好的“客户体验”。
“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产品”。通用耗材市场迅速采取行动应对“杀手芯片”的出现,找到再生耗材上使用替代芯片的解决方案。
大多数时候,研发替代芯片的投入是有回报的,但也有收效甚微的时候。随着技术的发展,原装厂商加大力度研发出愈发复杂的芯片。
在这一境况下,再生耗材制造商将责任归咎于配件和芯片供应商,供应商则将芯片可靠性被质疑的困境归咎于再生耗材制造商。
芯片制造商不得不去分析通用耗材故障率越来越高的原因。通过研究分析,他们发现一些打印机具有存储芯片序列号的能力。一旦耗材上机,其芯片中的序列号数据就会被打印机存储,这意味着无论是原装耗材芯片还是通用耗材芯片都无法重复使用。打印机会从存储数据中识别,一旦发现有相同的序列号就报错并停止工作。
一开始,打印机只会存储记忆近期安装的耗材序列号,且记忆的数量在一定范围内。而随着技术的进步,耗材序列号从一开始简单的一串身份识别码逐渐演变成了一段经过特殊加密的代码,而打印机也不再是单纯的记忆一定数量的序列号,逐渐发展成为能够永久存储并记忆所有曾上过机的序列号。
原装厂商还制定了一种新策略,即:打印机可以将额外的信息传递到每个数据存储器中。只要通过打印机固件升级就能实现。
众所周知,打印机固件升级可以优化修复性能程序,当然也可以改变一些数据指令,增加耗材芯片和打印机之间通讯的门槛。固件升级拥有将指定序列号“屏蔽”的能力。一旦升级后序列号被“屏蔽”,那么带有同样序列号的通用硒鼓/墨盒就无法通过打印机的验证,不能正常上机使用。
破译编码的成本与风险
芯片的设计必须顺应打印机记忆序列号的机制,唯有足够多的序列号才是王道。
怎么样能够获得足够多的序列号呢?正如我们所了解,现如今的序列号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一串身份识别码,而是升级成为了一段特殊加密的代码。
如果能够直接破译算法就能拥有无限数量的序列号。
破译算法的难度有多大?破译一个算法所需要花费的时间基本上是以年为单位计算的,需要耗费相当大的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费时费力不说,就算投入也不一定百分百能保证能够成功破译。
想想新冠疫苗研发所需要投入的精力和财力,你就会发现尽管规模不同,破译算法和设计芯片与疫苗研发的过程很相似。芯片研发投入高,破译一个算法所需要花费的时间基本上是以年为单位计算的,但是一旦成功,回报也很丰厚。
如果不破译算法,芯片设计厂商们还有什么解决方案呢?
不能直接破译,那就开发足够多的序列号,只要池子够大,就可以降低同一序列号上机的风险。而序列号的开发是建立在原装耗材的基础上,这就意味着需要足够多的资金采购原装耗材和开发用的数据采集设备。
如果保证不了足够多的序列号,就算芯片开发出来,也冒着高重复率上机的风险,产品的质量性能就会大打折扣。芯片制造商需要投入更多的成本并进行长期维护,没有相当实力的企业是无法啃下这块“硬骨头”,生产出质量稳定的产品。
“这一串小小的编码正如那一只在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它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却给芯片制造商、耗材生产商、终端用户、乃至整个通用耗材行业带去不同的影响。”
未来,挑战与机遇并存。我们相信,以企业家精神和资本为后盾所激发的智慧力量,将会为通用耗材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开拓更多可行之路与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