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年岁末,一位在中国某产业举足轻重的民营企业家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个“冬天”活下去是第一位!无独有偶;进入牛年不久,一位中国“重量级”国企的副总也喊出了“活下去才是硬道理!”的口号。
“活下去”,已成了许多企业当前最主要的目标。但是,“到底该怎么活”却依然是一道没有解开的难题。
成本之辩
压缩成本,几乎是所有企业在面对危机时都无一例外会运用到的“武器”。但正如宝剑有双刃一样,成本的压缩固然能够帮助企业在危机中争取到一些时间,但也能让企业变得盲目,从而导致企业陷入更加严重的困境中。
以知识产权工作为例,由于其成效不易在短时间内迅速地显露出来,因此很多企业往往倾向于在资金紧张时首先裁减这方面的费用。但事实上,这种做法对于削减企业总体成本并无裨益。一方面,知识产权工作所需的成本并不高;另一方面,历史经验表明,越是在危机的情况下,知识产权工作对于帮助企业缩减成本的作用就越明显。
2009年伊始,一场牵动中国汽车行业的重大知识产权诉讼案落下帷幕,中国多家汽车制造厂商被判侵犯德国某公司的知识产权,赔偿经济损失2000余万元,并要求停止销售所有侵权的产品。对于本已举步维艰的中国汽车产业来说,此次判决不啻于雪上加霜。
业内人士评论说,它所引发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将有可能使更多以往对知识产权重视不够的中国企业遭遇到类似的起诉,使企业的“违法成本”大幅增加。#p#副标题#e#
实力之辩
单纯地压缩成本并不能真正帮助企业渡过危机,就像低价格不能让“中国造”永远占领市场一样。在危机的冲击下,原本就已异常激烈的市场竞争更是充满了硝烟味。实力稍弱的企业纷纷折戟沉沙,而幸存下来的企业也必须不断努力以提高自身的实力,以便在激战中活到最后。
在诸多提升企业自身实力的手段中,借助知识产权从根本上提升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无疑是最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
1964年,精工爱普生在东京奥运会上推出了世界上第一个小型石英计时器;1968年,它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微型打印机;1969年,世界上第一块模拟石英手表在它的工厂内诞生;1973年,它又为世人带来了世界上第一块液晶显示屏的数字式手表。
精工爱普生的每一款产品都在市场上大获成功,不仅让企业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也逐步使这家原本只专注于机械表制造的企业,成为一家机构遍布全球数十个国家、产品行销世界各地的大型综合信息巨擘,其业务涉及信息相关产品、电子元器件、精密仪器等多个领域。
为什么精工爱普生的每款产品都可以在市场上获得巨大的成功?精工爱普生知识产权部本部长上柳雅誉先生一语道破“天机”:第一,这种研究开发非常具有前瞻性;第二,这些产品获得了大量知识产权保护。
为每一个产品和技术申请大量专利,这已经成为精工爱普生的一项“传统”。如今,仅仅在日本,精工爱普生每年申请的专利数量都在7000件以上,而且其中不乏核心技术专利。正是这些专利,牢牢地奠定了精工爱普生作为世界领先企业的技术基础。从上个世纪60年代到今天,全世界历经了多次重大的经济危机,而精工爱普生始终“傲立潮头”,其间,基于知识产权而形成的强大企业实力功不可没。
因此,广大中国企业应像精工爱普生等国际先进企业学习,认清知识产权对于加强企业实力的重要性,以知识产权形成企业强大的核心竞争力,在危机中真正“站稳脚跟”。#p#副标题#e#
发展之辩
专家指出,企业不应把渡过危机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而是应该将目光放长远,考虑如何在未来的新市场中获得更大的成功。要实现这一点,加强企业自身的知识产权建设是必不可少的。
前不久在新加坡举行的第二届全球知识产权论坛上,新加坡律政部兼内政部高级政务部长何炳基副教授指出,知识产权是企业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无形资产,“企业需要认识到这种无形资产的战略重要性”。
精工爱普生集团知识产权部部长中隆广在“爱普生·北大知识产权研修班”上表示,知识产权“无论对企业的活动还是对技术发明、行业进步、社会进步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站在企业角度看,“知识产权最重要的作用,是在对现有事业有利的情况下,促进企业的长足发展”。
事实上,中国政府也早已认识到了知识产权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2008年,中国颁布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出台了一系列旨在推动企业知识产权工作发展的政策、办法,包括知识产权融资、奖励等等,极大地鼓励了企业的积极性。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到来,有的企业惊慌失措,不惜一切压缩成本,置知识产权于不顾;但也有的企业沉着冷静,大力运用知识产权这一“有力武器”,在逆境中奋力创出一条全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