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喷墨网-喷墨社区

势在必行还是阻力重重?谈绿色打印前进之路

来源: 发布日期:2010-05-10 192

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成为国家现在和未来发展的一支“主打曲目”。如何有效地节能减排,减轻对社会和环境造成的负担是耗能大户钢铁企业现在面临的一大问题。

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环保板块受益明显。首先,环保投资规模的扩大,给环保设施制造商、环保设施建造商、环保实施运营商带来了机遇;其次,政策支持的市场化的运作机制为环保企业规模扩张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减小了行政壁垒;最后,国家实行全面收费政策降低了政府履行协议的政策风险。对污染全面收费以及提高收费标准,有助于政府提高政府的支付能力,从而减小因为政府不履行协议而造成的政府风险。

 

国家对环保的支持体现在对可持续环境社会建立的促进,中国面临着严峻的环境问题,打印行业同样面临着重要的环境污染问题,据悉,用完的打印机墨盒直接抛弃到大自然中,墨盒中的残墨会对土壤和水源造成污染。据分析,一盒有残墨的墨水平均能污染60立方米的水。可想而知,打印机耗材的污染问题十分严重。#p#副标题#e#

惠普在十多年前即推出了地球伙伴计划Planet Partners,回收利用惠普打印耗材。至2003年12月,该项计划已在全球回收利用了超过七千万惠普激光打印机的硒鼓,六千多万惠普喷墨打印墨盒。惠普在澳大利亚、加拿大、中国、法国、德国及美国设有激光及喷墨打印耗材回收利用设施。

惠普保证回收利用的惠普打印耗材加工工艺先进且对环境无害。所有回收的惠普耗材都会经过多道回收程序。惠普打印耗材经分类、分割为原材料后用于生产新的金属及塑料产品。到目前为止,惠普打印耗材经回收利用后再生产的塑料及金属种类繁多,包括惠普扫描仪及打印机部件、汽车零件、微型芯片加工盘、托盘及卷轴。

 

2003年,通过惠普地球伙伴计划回收的激光打印机硒鼓全部变废为宝,无一件被弃为垃圾,节约能源率达100%。在喷墨打印墨盒方面,惠普在全球回收物质再利用能源率达90%,剩余物质也以负责任的环境保护方式加以处理。

“绿色时代”计划

在2008年的电子产品消费展上,佳能公司宣布了旨在促进环境保护的“绿色时代”计划。该计划主要包括“生态意识”、“生态标准”和“生态友好”三个部分。“生态意识”计划是为了帮助用户在使用佳能的产品时节约能耗和减少浪费。“生态标准”计划是为了保证佳能的产品符合“能源之星”和“RoHS”这两个环保标准,以减少在产品使用过程中有毒化学物质的排放和消耗。“生态友好”计划则是为了鼓励普通的用户积极加入佳能的回收项目。

“生态友好”回收项目

作为“清洁地球战役”的一部分,佳能于1990年就开始了色粉回收项目。从那时起,佳能共回收了19吨的色粉盒。2004年起,佳能的回收范围扩展至硬件。那时,佳能还没有墨盒的回收项目,但是他们已经认识到用户对这个潜在的项目很感兴趣。

爱普生

作为一家“与自然为友”的企业,爱普生公司关注每件产品在其生命周期中对环境的影响,早在产品的企划与设计阶段,就充分考虑到产品在制作、回收、再生等过程中的环保特性。以爱普生原装正品墨盒为例,记者在年前参观爱普生天津耗材生产工厂时了解到,为了保证每只墨盒的品质,爱普生对生产环境、设备、流程等各环节都按照国际最高标准来要求,剩余的废墨液要经过复杂精密的处理过程之后再实施无污染的排放。

众所周知,爱普生是最早在国内开展废旧耗材回收服务的公司之一。从2001年12月开始,爱普生逐渐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了使用完毕的正品耗材回收网点,这些回收网点一直以来在爱普生推进的回收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此次的“耗材回收,环保行动”促进活动,则进一步扩增了回收网点,鼓励消费者与爱普生一起为保护环境做出努力,收集到的使用完毕的爱普生正品耗材将统一进行无害化处理,然后再作为再生资源被利用。#p#副标题#e#

绿色耗材是一种全新的耗材,在保证打印质量的同时更加节能环保以及低价。既然有这么多优点,那么在耗材市场上,经过多年的市场推广,绿色耗材的市场并没有真正打开,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呢?下面内容中,笔者将与大家进行深入探讨。

一、废旧耗材合理回收斗不过“马路游击队”

在电脑城附近的大街小巷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支又一支的“游击队”,他们打出“高价回收”的旗号,收购旧墨盒和硒鼓。这些“游击队”与合理回收的“正规军”目的是不一样的,“游击队”收购回来的废旧耗材大部分流向假冒耗材生产企业,翻新后当作原装耗材出售,牟取暴利,所以能出高价回收。而“正规军”所收购的废旧耗材主要是用来生产再生耗材,利润有限,不敢出高价回收。这就导致这些马路“游击队”们近年来活动越来越猖狂,占领了绝大部分市场,很少有正规回收企业能和他们竞争。久而久之,马路“游击队”反倒成了耗材回收的主力军,侵占正规企业的生存空间。另一方面,“马路游击队”大都分散行动,善于钻营,违法成本低,打击难度较大。

 

  二、被“误解”的再生耗材

再生耗材利用循环再生技术加工,不仅性能不受影响,而且能耗仅是生产一个新墨盒的5%,价格则是原装墨盒的四分之一至二分之一,可谓价廉物美。本来合格的再生耗材,价格实惠,质量也有保证,但究竟怎样算合格,由于没有技术标准,所给马路“游击队”钻了空子,也是导致市场混乱、假冒伪劣猖獗的原因之一。

一位主营打印机及周边耗材的经销商态度坚定表示,“我们不卖再生耗材,再生耗材是被回收二次利用的产品,为了保障客户的权益,所以我们只卖打印质量相对更好的原装耗材。”

根据了解,普遍的打印耗材渠道商对于“再生耗材”的看法过于片面,所谓的“再生”真正的价值并不能得到商家认同。在这样的情况下,“再生耗材”被曲解为了打着环保口号的“假冒耗材”,从而使得“再生耗材”的推广仅仅只能停留在上层,而不能有效落实到基层。连耗材渠道商都有这样的想法,可想而知消费者的想法又会怎样。

三、中国使用再生耗材的人少得可怜

在很早以前,美国和欧洲如今已经全面兴起了再生打印的风潮,最为代表的是早在1994年,美国就将再生耗材写入了环保法,规定联邦机构必须使用再生的墨盒粉,同样在喷墨耗材市场,填充墨水的品种和销量也逐年上升。

然而,在打印机以每年25%的速度增长的中国市场里,再生耗材的市场份额很低,甚至不足1%。现在的中国耗材市场是三分天下,原装:假冒∶通用所占比例分别5∶3∶2。各大品牌原装耗材占五成左右,通用耗材占将近两成,三成以上的市场份额,都被假冒伪劣产品占了。

通用耗材不多,再生耗材更是少得可怜,只占通用耗材的5%。20%×5%=1%,这就是再生耗材在市场中所占的比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p#副标题#e#

四、再生耗材企业只为他人做嫁衣

中国人不使用再生耗材,这并不代表中国企业不生产再生耗材。相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打印耗材生产基地,更是再生耗材的老大,一年销售额数百亿。在中国耗材企业中有50%以上是专业生产再生耗材的。以上海为例,据《中国耗材完全手册》统计,上海现有耗材企业100多家,其中专业生产再生耗材且有一定规模的超过40家。然而,这些企业的原料供应和主要客户都不在国内,80%以出口为主。有资质、有品牌、管理规范的再生耗材生产企业,主要经营模式是“两头在外”——产品销往国外,因为国内没有市场。而且废旧硒鼓和墨盒等原料也都从国外进口,因为在国内回收不到。中国企业所一直所努力的再生方向也仅仅是为他人做嫁衣。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为他人做嫁衣的机会在今年也遭到了当头两棍。第一闷棍是去年4月5日,商务部、海关总署、环保总局发布17号公告(已于去年4月26日起生效),公布《2007年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明令禁止电子垃圾进口,其中就包括禁止废旧打印机零部件进口。这个法规的本意是防止发达国家的洋垃圾进入中国,但是对于再生耗材行业来说,等于是致命一击。因为国内打印耗材企业超过80%的原材料依靠海外进口。一年下来,这些库存材料日渐用完,今年下半年开始,国产耗材产业链开始了断层,面临原材料枯竭的危机。业内专家指出,国际打印巨头基本采取“低价卖打印机,高价卖耗材”的销售策略,通过耗材来赚钱。“17号文”客观上为国际巨头打开赚取高利润的方便之门,同时打压国内的耗材企业。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对再生行业的打击接踵而至。去年底的一次研讨会上,最高法院《关于审理专利侵权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讨论稿)》在业内引进轩然大波。讨论稿将“收集已售出的专利产品的零部件并重新组装成专利产品”划入了“生产专利产品”,是侵权行为。耗材行业认为,这一棍子打得比17号文更狠,如果实施将致再生耗材于死地。

五、再生耗材推广中的“矛盾”

据了解,惠普在1992年便开展了“地球伙伴行动”,回收废旧硒鼓耗材,在将近30多个国家开展。同时,爱普生、佳能、利盟、富士施乐等公司也纷纷开展了耗材的回收行动,减少废弃硒鼓对环境的污染。从这里可以看出,打印机厂商对于环境保护所做得工作并不少。然而,事实上,打印机厂商这样的回收计划多为公益性质,提升品牌影响力才是其核心本质,再生耗材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推广。打印机厂商表里不一是再生耗材在推广中所遇到的一方面阻力。

另一方面,经销商只愿推广原装耗材,而不愿意推广再生耗材。这主要是:一是因为原装耗材拥有较高的利润,二是因为许多国际品牌打印机对于耗材做了严格的限制。根据行内人士透露,由于行业竞争激烈程度的上升,打印机产品的利润越来越薄,打印机经销商的利润主要来源转向耗材,而原装耗材的高利润正符合了其经营的需求。另外,许多国际品牌原装墨盒都内置了芯片,同品牌打印机必须使用原装耗材才能顺利完成打印工作,否则打印质量难以保证。

无论从厂商还是渠道商角度来看,丰厚利润的诱惑远远大于再生耗材推广的价值,这也直接导致了再生耗材的推广无法落到实际。再生耗材的推广工作一直处于矛盾之中,从根本上讲,要符合环保和节约,则需要对打印机耗材环境保护再生利用出台相关法规,IT产业能否披上“绿色的外衣”直接关系到了我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凭着企业行为和社会责任感还是远远不够的,更多的还是要依靠法律的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