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帜的历史,就是一部人类文明史,旗帜的制作方式,也是伴随着科技的发展而进步,但是,它一直是门秘不示人“手艺”而非“工业”,数码技术的应用,让旗帜制作行业有了革命性的改变,也向我们揭开了她神秘的面纱。
时至今日,大部分的旗帜,还是通过丝网印刷的方式进行,对于小幅面、大批量的国旗或者组织旗帜、以及纪念活动所用的旗帜,这是一种最为经济的方式。
与喷绘至于印刷一样,对于小批量的(印刷上叫短版)旗帜制作,数码方式—具体地说是喷墨打印,是更为经济的方式,毕竟,喷墨打印的方式无需制做丝网版,而且对于非单色的旗帜,特别是有色彩渐变或者图案细致复杂得情况,由于是一次性印制,不像丝网印刷需要套版,数码方式印制的旗帜彩色过度更好、图案更加精准。
目前旗帜所用的布料,都是各类涤纶类面料,此类面料无论从牢度、抗皱折等物理指标,还是在成本上,都优于棉、丝等面料,早期的数码方式,也就是相对而言更为传统的,是采用热转印的方式,先通过喷墨打印(广告行业普遍叫喷绘写真)或者静电写真(此类技术最早的拥有者是施乐和3M公司),将分散染料墨水(虽然叫染料墨水,但是其墨水的更像是颜料墨水,是颗粒状的分散液而非普通染料墨水的纯水溶状态液),打印在特殊的纸张(俗称热转移纸)上,再通过热转印机,转印到旗帜的面料上,最后材切缝边,做成旗帜成品,加热温度约为200多度,转引时间差不多为二三十秒。这个过程,固体颗粒状的特殊染料,再次温度下直接变为气体,遇到涤纶纤维后与纤维结合,是一个典型的物理上所谓的“升华”过程(指固体物质不经过液态,直接转化为气态的现象),因之这个过程叫“热升华”,此类用途的分散染料墨水也叫热升华墨水。#p#副标题#e#
而近几年时间,出现了直喷的方式,当然墨水是一样的,只是不需要热转印纸,一定程度上节省了成本开支,但是这样也有问题,因为普通涤纶布料并不能吸收水性墨水,所以所用的布料需要经过特殊的处理,客户往往依赖于特定的布料供应商,其价格也高于未经处理的布料,加之其效果要比转印的方式稍差,直接打印的另外一个问题是,在墨水未完全干燥的情况下,将布料卷起来,相邻层的面料之间会因洇渗造成串色,所以有些厂家,就做了专门的“在线”加热固色设备,附加在写真机上,打印完后直接加热固色,然后再卷起来,这样做的不足之处,是固色效果比大型的人转印机要差一些。
大幅面的旗帜,是不应该有接缝的,而普通的大幅面打印机(LFP,广告业俗称“写真机”),其宽度都在一米六以内,一种方式是,打印在一米六以内的转印纸上,再拼接转印在更宽幅的布料上,显然这样做的工艺难度很大。俗称“大喷”或“户外喷绘机”的超宽打印机(UWP),最大宽度可达五米,问题是这样的机器并不能使用水性墨水,市场经济就是如此,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解决方案”,国外一些知名的大喷厂家提供了“溶剂型热升华”墨水的方案,这个领域最为知名的美国Vutek(威特)的Fusion Caddy升级方案,实际上是一个“双供墨”系统,因为普通溶剂墨水和溶剂型热升华墨水采用了相同的溶剂,所以客户只要简单的转动开关,即就可以实现在两种墨水之间的自由切换。对于广告行业的客户,在不怎么增加投资的情况下实现一机两用岂不美哉?
尽管有3米多宽的溶剂型墨水专用热转印纸,但是对于大喷机,绝大部分都用直喷而非热转印,不光是因为成本,而是要“双面透”的效果,这也是溶剂型热升华墨水的优势,水性墨水的渗透力差,要做双面的旗帜,就需要双面分别做热转印,费时费力成本高,而大喷用热升华墨水直喷在双透的布料上,省时省力成本低,劣势完全转化为优势。#p#副标题#e#
双面透最好的效果是用“油性热升华墨水”打印,因为油的渗透力更强,双面透两面的色差更小;油性墨水也比溶剂型墨水更为环保;而且,打印完布料的手感,油性墨水的更加柔软自然,所以,目前的市价,油性热升华墨水打印的双面透旗帜的价格,是溶剂型热升华墨水的两倍左右,而且成本,则几乎没有差别。目前,美国威特是唯一提供此种油性热升华墨水打印方案的厂家,其FabricVu 旗帜专用大喷机,几乎包揽了08年北京奥运会和09年国庆60周年主要景观布置和挂旗的打印。
绿色奥运的理念,不但贯穿于奥运的方方面面,其影响力已远远超越奥运的时空,挂旗就是明显的例子,在奥运以前,街上的挂旗都是灯箱布喷绘背对背拼成的,而奥运会后,北京街头再也没有灯布喷绘的挂旗了,可以预见,2010年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一定也会延续奥运景观布置的思路,更为绿色环保的旗子布将会大行其道。
奥运也好、国庆也罢,都是政府主导的工程,“绿色环保”能不能通过市场的机制自行影响市场选择?其实是很难给出一个“是”的答案的。我们知道,在西方发达国家,弱溶剂墨写真,已经取代水性写真方式,而UV喷绘已经在逐步取代溶剂墨喷绘,但是在我们国家,写真还是“背胶PP+水性染料墨水+冷裱膜”,弱溶剂只占不到20% 的市场,主要用在车贴等特殊领域;户外喷绘还是“溶剂墨水+灯箱布”,UV喷绘的应用寥若晨星。
市场的风云变化,到底谁主沉浮,答案是成本,“绿色环保”要由“观念”而变为市场动力,恐怕还需要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欧盟在这方面一直走在前面,相对于DGP的增长,我们在这方面走的太慢了。